优秀论文

返回

俞莉娜:中日转轮藏建筑形制的考古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年7月30日    信息来源:纸上考古

     

俞莉娜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摘要:转轮藏作为佛教寺院中藏经设施的一种,因其转动读经的特征而受到中日学者的关注。在日本中世时期(相当于中国南宋晚期至元代初期),转轮藏这类特殊的小木作建筑伴随着禅宗佛教的传播进入日本。本文以中日两国现存转轮藏遗构及两国建筑技术书中所见的转轮藏设计规定为研究对象,主要解决了中日转轮藏的结构体系和型式划分、日本转轮藏的分期试论及地区差异等问题,从而借此对中世时期中日两国的建筑技术交流史进行初步考察。

      

      关键词:转轮藏,型式分类,建筑技术书,营造法式,中日交流史  

      

本文为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奖励费“日中寺院における蔵経建築の比較研究”(18J1428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两宋建筑史料的编年研究”(19ZDA199)的研究成果。原文刊载于《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十九辑(王贵祥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年),作者授权“纸上考古”微信公众号刊发,如需引用请据纸版原文。

      

      

  • 一、绪论

      

转轮藏,为佛教寺院中所见的转动式藏经建筑。学界普遍认为,转轮藏最初是由梁朝学者傅大士所发明[1],其不仅具有书架功能,还因为受到“推转轮藏等同于诵读一部大藏经”之思想的影响,转轮藏同时也成为佛教世俗信仰支持下的礼拜对象[2]

 

中国寺院配置转轮藏的现象在唐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发展至宋元时期,伴随着大藏经的多次刊刻出版,转轮藏的建造十分兴盛[3]。日本镰仓时期从中国南宋江南地区引入了禅宗佛教,带动了日本禅宗寺院的修建高潮。中国宋元时期的建筑样式及技术也伴随着这一次文化传播对日本建筑界产生影响,诞生了“禅宗样”[4]建筑样式。转轮藏作为中国江南禅寺建筑的一部分,也伴随着此次文化传播的浪潮而传入日本。

 

中国仅存转轮藏遗构10例,年代分布在北宋中前期至清代末期[5]。而日本则保留有丰富的转轮藏遗构,自室町时期至明治以前,可确认形制的遗构有121例(附表2[6]。此外,中日两国古代建筑技术书中,都见有对转轮藏这类特殊建筑形式的记录,中国北宋建筑技术专书《营造法式》卷六“小木作制度 转轮经藏”条,见有对于转轮藏的详细规定。此外,日本近世木割书《匠明》[7]、《诸记集》[8]、《建仁寺派家传书》[9]、《甲良宗贺传来目录》[10]、《柏木家秘传书》[11]、《中川直道木割文书》[12]等,也见有对转轮藏的图文记录。

 

中日两国学者的先行研究中对于转轮藏的关注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一为对转轮藏个例的调查及研究[13];二为对转轮藏起源及发展的历史学、建筑史学研究[14];三为在技术史的视点下对《营造法式》中转轮藏规定的考察[15]

 

综合来看,笔者认为前人研究中对转轮藏所体现建筑形制的研究尚不充分。具体来说,首先,虽然日本保留有丰富的转轮藏遗构,但现有研究中尚未见有对其系统的类型划分,对转轮藏所体现的时代变迁和地区差异的考察也不充分。其次,就研究对象而言,先行研究中对遗构及建筑书规定的综合考察尚不充分,从而无法就古代工匠对转轮藏的结构及技术认识做出客观评价。此外,综合中日两国转轮藏遗构及相关文献记录,对于两国转轮藏的技术影响和各自发展过程尚未见有系统梳理。

 

综上,本文着眼于中日转轮藏遗构及古代文献,以考古类型学方法及木构建筑形制年代学方法为主要理论支持[16],对两国转轮藏进行型式划分。在此基础上,就日本各时期转轮藏所体现的时代差异进行分期探讨,并对转轮藏的地域特征进行简要分析。因此,本文旨在东亚建筑史视野下重新考量转轮藏建筑的地位及其型式分类在时代变化中的意义,并结合中日交流史和社会发展史之背景,对转轮藏所体现的建筑技术交流史进行新的认识。

 

 

 

  • 二、中日转轮藏的型式分类

      

有关转轮藏的型式分类,张十庆先生曾将中国转轮藏的形制结构划分为“部分转动式”和“整体转动式”两类[17]《自在院一切经堂・轮蔵保存工事报告书》中将日本转轮藏分为“筒型”和“独乐型”(陀螺型)两类,“筒型”又根据基座部分形状的不同分为“圆形”和“八角”两型[18]对比两者的分类依据,前者以内部受力结构为分类基准,后者则以外部形态为主要依据。本节在吸收前人分类成果的基础上,将以现存已知的年代记载确切,或年代范围可知的中日转轮藏遗构为主要对象,并同时参考中日建筑技术书中对于转轮藏形态记载的文字和图像材料,以转轮藏的主体回转构造,外形特征等主要依据进行型式分类的再探讨。

      

1. A 型(《营造法式》型)

 

 

《营造法式》卷十一“小木作制度六 转轮经藏”条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转轮藏建筑结构形式及细部尺度的全面详细记录。根据原文规定顺序,转轮藏从构造上分为外槽、里槽及转轮的三部分。外槽自下而上为帐身[19]、腰檐、平座及天宫楼阁四部分。内槽自下而上分为须弥式基座、帐身。外槽柱头、腰檐以及内槽基座和柱头均施有复杂斗栱,内槽柱间置有格子门,整体体现了对大木建筑的高度模仿。内槽内部的独立转轮结构为转轮经藏的可旋转部分,当心立轴,轴身穿插辐条,整体呈筒形结构。经卷则置于每层辐条间的格状空间内,因此《营造法式》所规定的转轮经藏,其藏书和旋转的功能都由中心的转轮完成。

 

遗憾的是,现存实例中并无一例与《营造法式》转轮藏形制相符。仅在若干较《营造法式》时代为早的唐代文献中见有此类形制转轮藏的描述。一为《邠国公功德铭》,“又于堂内造转轮经藏一所,刻石为云,凿地而出,方生结构,递□□缘。立无数花幢,窃比兜率;造百千楼阁,同彼化城……于是方表含轮,虚中不滞”[20]。可知此转轮藏底部也见有同《营造法式》图样类似的“寿山福海”式基座,整体结构为转轮与外装分离之式样,为了保证转轮正常运转,建造时需注意“虚中不滞”。二为《苏州南禅院千佛堂转轮经藏记》:“上盖下藏,藏盖之间转九层,佛千龛,彩绘金碧以为饰。环藏盖悬镜六十有二,藏八面,面二门,丹漆铜锴以为固。环藏敦集作敷座六十有四。藏之内,转以轮,止以柅。”[21]可见在如《营造法式》转轮藏一样的分离式结构中,内部转轮被称为“轮”,外部小木建筑被称为“藏”,而转轮藏顶部诸如“天宫楼阁”等装饰部分被统称为“盖”。张十庆先生曾指出,《营造法式》所规定的转轮藏做法,是早期转轮藏主要结构形式的体现,此后转轮藏体量逐渐变小,同时实现了技术进步,这类内部旋转的转轮藏类型逐渐遭到摒弃[22]。参考中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遗构——正定隆兴寺转轮藏,可知至少在北宋中前期,也就是《营造法式》刊行前半个世纪之时,中国已经发展出“轮”和“藏”一体的转轮藏形式[23],因此《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中对于分离式转轮藏形制的记录,或可能是对于“古式”转轮藏形式的表现。

 

综上,《营造法式》所记的转轮藏形式突出转轮藏旋转取书的功能,体现出分离式的构造形式,本文将这类转轮藏命名为“《营造法式》型”(图1)。

 

      1 《营造法式》卷十一“转轮经藏”

      上:原书图样(李诫.营造法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下:剖面结构示意图(作者自绘)

 

2. B型(金山寺型)

 

《五山十刹图》被普遍认为是日本入宋僧历访南宋五山十刹、图写禅院规矩礼乐及样式规制的产物,是中世日中建筑交流史的重要物证,同时也是日本建筑禅宗样发生源流的证据之一[24]。其中,第42幅“镇江金山寺样”图勾绘了南宋镇江府金山寺藏殿内的八角转轮藏形象。转轮藏以剖面图的形式体现,地盘规模约占藏殿主屋的三分之二,高度约与上檐柱相当,转轮藏中心为一立轴,立轴上下穿插多根水平及斜向的辐条,作为转轮藏的构造骨架。外部的装饰部分依附于骨架而做成,自下而上分为基座、内外槽帐身及天宫楼阁三个部分。从外部形象上来说,金山寺转轮藏与《营造法式》小木作转轮经藏类似,均反映出基座、内外槽帐身及天宫楼阁的三段式布局,但从结构机制上看,金山寺转轮藏立轴上部与藏殿大梁连接,并通过在中心立轴上穿插骨架材料,实现了“轮”与“藏”的结合,与《营造法式》转轮经藏存在本质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此转轮藏立轴底部的铁鹅台桶子置于一扁平状铁制平台上,平台缘部做出起翘与上部转轮藏基座底部基本平行,可见转轮藏底部几乎与地面相接,转轮藏内部的立轴及辐条等结构性构件为外部装饰性构件完全遮蔽,因此在不转动时,转轮藏整体表现为藏殿内部的一座小建筑的形象(图2)。

 

 

      图2 《五山十刹图》“镇江金山寺样”(大乘寺本)

      

纵观中日转轮藏遗构,中国自北宋至清代所见的9例转轮藏遗构均同图2所示的结构形式相似。日本遗构中,现存中世时期的3例遗构——滋贺园城寺转轮藏(1402—1410年)、歧阜安国寺转轮藏(1404年)、和歌山金峰山寺转轮藏(1599年),均为此结构形式(图3)。由此可见,《五山十刹图》所绘南宋金山寺转轮藏的形象应是自北宋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国转轮藏建筑的标准形态,也是伴随禅宗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日本的转轮藏建筑的祖形之一,本文将这种整体旋转、表现为对大木建筑高度模仿形态的转轮藏,命名为“金山寺型”。

      

      

      图3 日本中世转轮藏实例

      上:滋贺园城寺转轮藏(滋賀県教育委員会事務局文化財保護課. 重要文化財園城寺一切経蔵(経堂)・食堂(釈迦堂)保存修理工事報告書[M].大津:滋賀県教育委員会,2012.

      中:岐阜安国寺转轮藏(文化厅. 国宝・重要文化財実測図集)

      下:和歌山金刚峰寺(和歌山県文化財研究會. 重要文化財金剛峯寺奧院経蔵修理工事報告書[M].和歌山:高野山文化財保存会,1978.

      

      

根据形态结构的不同,“金山寺型”转轮藏还可被分为三式。

 

I式为单层双槽形式。即金山寺转轮藏的样式。表现为帐身部分安置内外双层柱,以制作出回廊空间,经卷放置于内槽柱间,内槽柱间或安装格子门,或直接表现经匣的形态。从实例来看,前述正定隆兴寺转轮藏当为此结构类型,只是此实例采用重檐建筑式样代替了天宫楼阁的“盖”式样。重庆大足宝顶山毗卢道场的石造仿木构转轮藏也为此形式,此例顶部突出表现“天宫楼阁”形象,与同期《五山十刹图》中的形象高度一致。而日本现存已知的转轮藏遗构中,采用此结构形式的超过总量的三分之一。除前文所述的中世晚期三座遗构外,中世晚期至江户前期的京都地区大寺院,诸如本圀寺、妙心寺、仁和寺、西本愿寺等,均采用此类转轮藏形式。日本近世木割书中,《匠明》[25]堂记集“轮藏之鞘 五间四面堂之图”,及《诸记集》[26]“中之轮藏之图”、《建仁寺派家传书》[27]“内轮藏(但缘颊有)”,以及《柏木家秘传书》[28]“轮藏”等条目均反映了此类转轮藏的结构形式(图4)。除顶部天宫楼阁被舍弃外,日本单层双槽式转轮藏遗构同南宋金山寺转轮藏形象高度一致,可见这类中世时期直接从中国传入的结构形式在日本近世仍然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可以认为是日本转轮藏建筑的普及标准形态。  

 

 

      4 日本近世建筑技术书所见B-I型转轮藏

      上:《匠明》“轮藏之鞘 五间四面堂之图”复原(伊藤要太郎. 匠明五巻考[M].東京:鹿島出版会,1971.

      中:《柏木家秘传书》“轮藏”(竹中大工道具馆藏)

      下:《甲良宗贺传来目录》“内轮藏”(河田克博. 近世建築書-堂宮雛形[M].京都:大龍堂書店,1988.

 

II式为单层单槽式。即帐身不做回廊的转轮藏形式。日本年代最早的遗构为京都大德寺转轮藏(1636年),此转轮藏基座部分每面出柱三根,其上承床板并悬挑勾栏,帐身柱置于床板之上,与基座柱同处一垂直线。此转轮藏当为I式转轮藏的简化形态,18世纪后在日本逐渐流行。此外,在18世纪的建筑技术书《中川直道木割文书》[29]中可见有关B-II型轮藏木割图文记录,其转轮藏形态与大德寺转轮藏如出一辙。中国明代智化寺转轮藏形态与此形式类似,此例在石质基座上置木质帐身,仿木形态较弱,且此例转轮藏不具备旋转功能,仅作藏书之用,因此只能算作中国转轮藏建筑的特例(图5)。

 

 

 

      图5 中日B-II型转轮藏实例

      上:中国北京智化寺转轮藏(1444年)(作者自摄) 

      下:日本京都大德寺转轮藏(1636年)(京都府教育庁指導部文化財保護課,京都府教育委員会. 重要文化財大徳寺経蔵及び法堂・本堂(仏殿)修理工事報告書[M].京都:京都府教育委員会,1982.

      

III式为多层式。即帐身表现为多层楼阁式建筑的形式。此做法仅见于中国实例中,南宋江油云岩寺转轮藏、明代平武报恩寺转轮藏、清代颐和园转轮藏、清代雍和宫转轮藏均属于此类形式,可见此形式最迟在南宋时期由传统单层转轮藏结构改良而来,一直发展至中国清代时期。这几例转轮藏外观均为5—6层楼阁建筑的样式,首层较高并出回廊,其上每层底部做出平座栏杆,檐下出复杂斗栱装饰,每层柱间多安装格子门并做出雕刻装饰。但这几例转轮藏均已不做藏经之用,仅具有旋转式建筑的功能,由于不需要制作放置经匣的空间,转轮藏构造实现轻量化。多层式转轮藏的主体骨架结构与单层转轮藏相同,仍为立轴间穿插各层辐条的形式。转轮藏内部骨架外镶嵌木板,外部仿大木建筑的装饰材料均依附木板而装配。这种转轮藏形式伴随着寺院世俗化的进程而产生[30],转轮藏藏经功能弱化,其视觉效果更得到关注。此外,明代时期见有禅宗寺院将经藏殿与转轮藏殿并置的现象[31],可见自此时期,藏经功能已逐渐从转轮藏中脱离,转轮藏的旋转功能更被重视(图6)。

      

      

      

      

      6  B-III型轮藏实例

      a)江油云岩寺转轮藏(1181年)(作者自摄)

      b)江油云岩寺转轮藏内部构造(作者自摄)

      c)平武报恩寺转轮藏(1446年)(李林东 提供)

      d)平武报恩寺转轮藏内部构造(李林东 提供)

 

3. C型(增上寺型)

 

江户初期,日本转轮藏的建筑形式在“金山寺型”的基础上出现了变异,主要表现为转轮藏底部基座部分被舍弃,取而代之的是采用在立轴中伸出多重插栱或云栱承托上部帐身的结构;帐身以下的部分呈倒锥型,立轴裸露在外,立轴底部多用莲花装饰的柱础。东京增上寺转轮藏(1613年)及栎木日光东照宫转轮藏(1635年)为这种形式的早期实例,除了底部采用倒锥型构造外,上部帐身及屋顶部分与上述“金山寺型”并无差别。值得注意的是,增上寺与东照宫均为与德川幕府密切相关的建筑[32],从建造组织背景来看,增上寺在庆长年间的营造活动,由幕府大工头[33]中井正清主持,根据其与增上寺住持的来往书信及增上寺古图,可知原转轮藏位于大殿后方,于庆长18年(1613年)完成修建。日光东照宫于元和年间始建,此次营造活动也由中井正清主持,根据其工程记录文书[34],可以确定东照宫在元和时期已经建有转轮藏,加上现存转轮藏立轴上的“元和六年”(1621年)墨书题记,可知虽然东照宫各建筑经过后世重建——一般被认为现存遗构为宽永年间(1635年)遗物——此转轮藏形制应当可以上溯到元和年间(图7)。

      

      

      

      图7  C型转轮藏早期实例

      (a)东京增上寺转轮藏(作者自摄)

      (b)增上寺转轮藏底部结构(作者自摄)

      c)日光东照宫转轮藏 (日光社寺文化財保存会. 重要文化財経蔵・鼓楼・鐘楼修理工事報告書[M].日光:日光東照宮, 1975.

      d)东照宫转轮藏底部结构(日光社寺文化財保存会. 重要文化財経蔵・鼓楼・鐘楼修理工事報告書[M].日光:日光東照宮, 1975.

      

      

从技术源流来看,立轴出插栱承托缘板之做法,应当受到了日本传统神社建筑的床板支持技术的影响。室町时期的小规模神社建筑多见有从底部蜀柱伸出插栱支撑地面板的现象。此后,战国时代至江户初期灵庙建筑中流行的“权现造”社殿[35]类型中普遍使用斗栱支撑地面板的做法。中井正清及其工匠团队作为幕府的御用工匠,想必对“权现造”社殿的建造技术十分熟悉,进而将这种地面板支撑技术引入作为小木建筑的转轮藏之中,创造出同传统“金山寺型”轮藏相异风格的新转轮藏类型。本文将这类立轴外露的转轮藏类型称为“增上寺型”(图8)。

      

      

     图 8 日本中近世地面板支撑构造实例

      上:兵库欢喜院圣天堂(1411年)(兵库县三木市政府主页)

      中:福冈太宰府天满宫志贺社(1458年)(作者自摄)

      下:权现造社殿——日光东照宫本殿古图(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 古図にみる日本の建築[M].東京:至文堂,1989.

      

      

B型转轮藏类似,C型转轮藏也可分为两式。

 

I式为双槽式。这类转轮藏应由B-I型,也就是“金山寺样”转轮藏的形式直接发展而来,规模也与B-I型转轮藏相当,所在寺院也规模较大。除上述的两例外,栎木鑁阿寺转轮藏、长野善光寺转轮藏都为这一类型的典型实例。

 

II式为单槽式。从现存遗构的年代来看,C-II型出现的时间与B-II型接近,推测单槽转轮藏的发生即是在这一时期。《建仁寺派家传书》[36]除记录了前述B-I型转轮藏外(直径1.414丈),同时还记述了C-II型转轮藏(直径7.8尺)。可见在当时工匠的认识下,B-I型为大规模转轮藏的代表,而C-II型为小规模转轮藏的代表,这与现存遗构的面貌基本一致(图9)。

 

      

      

      9  C-II型转轮藏实例

      上:京都清凉寺转轮藏(作者自摄)

      下:《甲良宗贺传来目录》“轮藏”图(河田克博. 近世建築書-堂宮雛形[M].京都:大龍堂書店,1988.

 

 

  • 三、日本转轮藏分期试论

      

      

本部分将基于现有形制已知的日本转轮藏遗构,在前文的型式划分基础上考察各型式转轮藏的时代分布,并着眼于转轮藏构造特点和细部形制特征,同时结合日本中近世对外交流史、佛教发展史等背景因素,尝试对转轮藏的时代变迁进行分期。

 

根据附表2的形制排比,本文将日本转轮藏的发展脉络分为镰仓时期—庆长8年(13世纪中叶—1603年以前)、庆长8年—元禄16年(16031704年)、宝永元年—享和元年(17041801年),享和元年—明治时期以前(18011867年)四期(图10)。

 

 

      图10  日本转轮藏时代分布密度图(作者自绘)

 

 

1. 第一期:镰仓时期—庆长8年(13世纪中叶—1603年)

      

如前文所述,转轮藏最初于镰仓时期传入日本,而直至室町中后期才见有遗构。前述中世时期的3例转轮藏遗构——滋贺园城寺经藏、岐阜安国寺经藏以及和歌山金刚峰寺奥院经藏,基本延续了“镇江金山寺样”所传来的转轮藏形式,表现为底部基座、中部帐身、上部屋檐的三段式仿木构小建筑形象,藏身部分做出回廊,与中国自南宋传入的转轮藏形制相符。与中国转轮藏所见的进行复杂雕刻装饰的现象不同,日本中世转轮藏较少进行额外装饰,屋檐部分也与大木建筑几乎相同,并未体现出天宫楼阁的形象,檐下斗栱也仅做24朵补间斗栱,基座仅出斗栱两朵,与《营造法式》及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所体现的密集布置截然不同。

 

从表现的形制特征来看,三例所体现的柱头卷杀、阑额普拍枋出头并雕刻花纹、斗栱扶壁跳头重栱、耍头出头并雕刻纹样、琴面起棱、内外柱间使用月梁、柱间普遍用贯(穿枋)连接等现象,均与中世引入日本的禅宗样建筑形式相符。可见,由于日本转轮藏是以禅宗建筑的传播为契机发展而来,其最初形制以恪守中国传入的禅式样建筑形式为正统,体现了与日本中世传统和样建筑截然不同的建筑形式。

 

从转轮藏的建造背景来看,转轮藏作为以收藏大藏经为主的书架建筑,其营建行为与大藏经的发行活动密切相关。中世日本并无制作大藏经刻版的记录,其国内所藏大藏经均为从朝鲜半岛或中国输入。镰仓时期,日本的入宋、元僧在传播禅宗佛教的同时,也多次从中国向本国输入大藏经。根据文献统计,输入日本的大藏经起初为北宋开宝藏,此后由于东禅寺版和福州版大藏经的开版,传入日本的多为这两部南宋民版大藏经。从施入寺院的记录来看,入宋僧传来的大藏经多被施入当时京都及镰仓的五山十刹禅寺中,地方大名支配下的大寺院也略有施入。镰仓时期直接对转轮藏营建有所记录的寺院有京都泉涌寺、三圣寺、镰仓建长寺、圆觉寺、下野长乐寺、武藏称名寺等,除三圣寺外均为中央及地方的大型禅寺[37]

 

南北朝时期见有修建转轮藏文献记录的寺院有:京都天龙寺、建仁寺、定福寺、镰仓禅兴寺、陆奥实相寺、丰后罗汉寺等[38]。其中,《明月院绘图》(1394年)见有对于镰仓十刹之一的禅兴寺转轮藏的图写记录,表现出B-I型的形象,是日本寺院古绘图中关于转轮藏的最早记录(图11)。此外,明宋濂《日本瑞龙山重建转法转轮藏禅记》中详细记录了京都转轮藏禅寺的转轮藏形制,并记录了住持文珪受后圆融天皇之命赴明请来大藏经的事迹。可见,日本镰仓至南北朝时期,转轮藏的营建伴随着自中国传入大藏经的活动而兴起,其配置寺院多见于幕府及朝廷支配下的京都和镰仓禅院。

 

 

 

      11 《明月庵境内绘图》(1394年)

      (神奈川県教育委員会. 神奈川県文化財図鑑[M].横浜:神奈川県教育委員会,1972.

 

室町时期,在海禁的影响下,日本同中国的交流减弱,大藏经的官方输入转而依托于与朝鲜的交流。除足利幕府多次向朝鲜请求大藏经外,凭借交通之便,地方大名周防国大内氏、对马宗氏、壹歧源氏也多次从朝鲜输入大藏经。室町时期寺院对大藏经的请求安置活动,作为地方大名领国统治的一环,具有相当的政治色彩。此时期文献所见的转轮藏建造较前代分布更广,东海、关东地区也多见有记录,然而仍多集中在特权阶级所支配的禅宗寺院之中[39]。进一步推测,建设转轮藏的工匠也依附于中央和地方的特权势力而存在。这或可解释中世转轮藏恪守宋元中国转轮藏样式,并使用纯粹禅宗样样式的原因。

 

 

2. 第二期 庆长8年—元禄16年(1603—1704年)

   

此阶段相当于江户前期,自德川家康开创江户幕府至元禄年间结束。

 

 

从转轮藏的类型来看,此阶段初期,以德川家菩提寺和德川家康灵庙的建设为契机,诞生了前述立轴外露的C型转轮藏。同时,京都大德寺转轮藏首见有不做外廊的藏身做法,表现为对传统B-I型转轮藏的简化处理。但C-II型转轮藏并没有马上普及,中世以来的B-I型转轮藏仍然占据绝对主流的位置。

 

从细部样式来看,此阶段的转轮藏遗构,其屋檐多用二重扇形椽,斗栱大多表现为五铺作单杪单昂或六铺作单杪双昂的形式,补间做斗栱两朵;B型转轮藏的基座部分也多使用五铺作斗栱。虽然部分地方地区的转轮藏遗构,开始使用把头绞项作等简单的斗栱形态,但整体上体现的面貌相对统一。与中世显著不同的是,此阶段转轮藏藏身的柱间连接构件,开始普遍流行日本传统和样建筑中的长押构件[40]。斗栱细节上也开始出现和样中普遍使用的鬼斗、蟇股(驼峰)等构件(图12)。

 

 

 

  图12 第二期日本转轮藏斗栱实例

  上:禅宗样五铺作-京都仁和寺转轮藏(京都府教育庁指導部文化財保護課. 重要文化財仁和寺鐘楼・経蔵・遼廓亭修理工事報告書[M].京都:京都府教育委員会,1993

  中:禅宗样六铺作-日光东照宫转轮藏(日光社寺文化財保存会. 重要文化財経蔵・鼓楼・鐘楼修理工事報告書[M].日光:日光東照宮, 1975.

  下:把头绞项作斗栱-京都大德寺转轮藏(京都府教育庁指導部文化財保護課,京都府教育委員会. 重要文化財大徳寺経蔵及び法堂・本堂 (仏殿) 修理工事報告書[M].京都:京都府教育委員会,1982.

   

   

从建造背景来看,除前述增上寺与东照宫为与德川幕府直接相关的营造项目以外,此期现存所见其他遗构的营建也大多与官家相关。例如,知恩院作为德川家京都菩提所,其元和年间营造也由二代将军秀忠发愿,营造时间与增上寺及东照宫创建几乎同期,从同期修建的知恩院三门的栋札墨书来看,知恩院元和期的修建是以幕府大栋梁为中心完成的。此外,仁和寺经藏为幕府大栋梁中井家主持修建。妙心寺经藏墨书所见的大工“藤原香美宇兵卫尉清信”之名,为妙心寺藤原家大工之第六代,据文献所记这一大工集团得到御大工中井家的官方认可。地方转轮藏遗构所在寺院也多受到地方藩主的庇护[41]。虽然日本在宽永年间刊行了国内首部独立刊刻的大藏经“天海版一切经”[42],但因为其具有官方典籍的性质,并未得到大量流通。因此,江户前期的转轮藏营建延续了室町时期的特征,大多包含了官方营造的性质,其制作工匠也代表了当时顶级的建造水平。除增上寺和东照宫转轮藏在幕府大栋梁中井家的影响下发展出了新类型之外,其他的转轮藏基本都延续了中世以来所流行的B-I型。

 

宽永时期,黄檗宗僧人铁眼以救世济人为己任,并怀有让更多普通民众能诵读经文的愿望,以明万历版大藏经为底本,发愿并主持了大藏经的刊刻活动。1678年首次将新刊大藏经呈于后水尾法皇,1681年大藏经的刊刻全部完成。与此前刊行的“天海版一切经”有所不同,此套作为“民版”大藏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虽然刊行之初由于幕府的反对,传播受到了阻碍,但在完成后的20年间,在铁眼及宝洲禅师的努力下,“黄檗版大藏经”[43]已发行450套之多,遍布日本各地[44]。此外,江户时代发展至元禄年间(16881704年),伴随着商业的繁荣,庶民阶层逐渐兴起。在佛教“现世”思想的感染下,民众出资发愿建造转轮藏的行为开始出现,由此日本寺院的转轮藏建筑从“官”走向“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3. 第三期:宝永元年—享和元年(1704—1801年)

 

由于黄檗版大藏经的流通,18世纪后日本转轮藏的建造数量显著增加,地域分布也较此前更为广泛。

 

从类型上看,第二阶段仍然占绝对主流地位的B-I型转轮藏地位显著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无外廊的B-II型转轮藏的流行。此外,C型转轮藏也开始流行,成为与原有B型转轮藏并肩的形式。细部形制方面,和样因素在转轮藏中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如轴部固定使用“地长押-足元长押-内法长押-头贯(阑额)-台轮(普拍枋)”的组合,斗栱也不再限于禅宗样形式,檐下斗栱使用斗口跳,把头绞项作的做法已十分普遍,也出现了使用六铺作纯和样形式斗栱的遗构。

 

在外观装饰方面,前两个阶段所见的“官式”转轮藏遗构,均在藏身施有复杂精致的彩画装饰。18世纪以后,转轮藏外部装饰出现了显著的变化。首先表现为雕刻装饰的出现和流行,雕刻主要分布于隔扇、耍头、柱身、泥道以及C型转轮藏的基座部插肘木等构件之上。但另一部分遗构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风格,即除转轮藏本体的必备构件外,几乎不进行额外外装。这些遗构一部分只在转轮藏表面涂装纯漆,另一部分则干脆保持木色[45]

 

可以推测,在“黄檗版一切经”发行之后,由于民间力量开始参与转轮藏的建设,转轮藏的形态(特别是装饰处理)与发愿者的经济实力密切关联,又因为地域工匠的加入,转轮藏所反映的地域特征也开始明显。自此,日本转轮藏摆脱了中世从中国传入形态样式的桎梏,体现出了较前阶段更为多样化的外部形式,进入了独立发展的阶段。

 

 

4. 第四期:享和元年—明治时期以前(1801—1867年)

 

 

19世纪延续了18世纪建设转轮藏的热潮,日本各地都广泛分布有转轮藏遗构。从类型来看,B-I型带外廊的转轮藏遗构进一步减少,单槽转轮藏占据绝对主流。基座结构的选择方面,C型转轮藏也超越传统的B型,成为主流形式。此前几乎不见有C型转轮藏的西日本地区,在进入19世纪后也出现了多座C型转轮藏实例。自此,前述甲良家木割书《贾良宗贺传来目录》中所载的简略型C-II型转轮藏因为满足了民间小规模转轮藏的营造需要,上升为日本转轮藏最为广泛的形式。

 

细部样式来看,这一时期的部分转轮藏实例进一步表现为仿木性质的弱化,出现了不做出仿木细节,只进行雕刻装饰的实例。使得转轮藏在整体样式上形成了传统仿木小建筑形态和新发展而来的雕塑品形态的对立。

 

此四个阶段转轮藏分布见图13

 

 

图13 日本转轮藏类型的时代分期(作者自绘)

 

 

  • 四、日本转轮藏的地域差别

 

根据日本各地转轮藏类型统计表,可以将日本转轮藏遗构分为四个区域(表1)。

 

表 1 日本转轮藏的地域分布(表格来源:作者自制)

 

 

1. B型主流区——近畿、中国[46]及四国地区

 

京都所在的近畿地区,因作为日本禅宗寺院的发源集中地以及室町时期的政权中心区,应当较其他地区更为集中地输入了外来大藏经,并率先集中性地开始转轮藏的营造活动。从现存遗构来看,京都及周边的近江、纪伊等地区,转轮藏的形态以B-I型为绝对主流,可见这种中世自中国传来的转轮藏造型为日本京都地区的官家工匠所接受,成为固定做法一直延续至近世后期。

 

作为室町时期对朝交流的窗口,中国地区因大内氏的活动,成为日本较早输入大藏经的地区,从而也催生了转轮藏建筑在该地区的发展。现存的转轮藏实例除19世纪的岛根云松寺转轮藏采用立轴开放的形式外,其余均为B-I型做法,体现出与近畿地区一脉相承的风貌。

 

四国地区在上述两个地区的影响下,也表现出以B型带基座转轮藏为主流的面貌。同上述两个地区所不同的是,四国地区的转轮藏遗构多见不带外廊的B-II型形态,装饰细节表现也较为简略,整体体现出朴素的风格。

 

 

2. C型主流区——关东、东北地区

 

作为中世镰仓幕府的政权核心区,转轮藏伴随着镰仓五山禅院的修建,进入了镰仓的佛寺之中。由于关东地区未留存中世时期的转轮藏遗构,其形制特征不得而知。所幸前述南北朝时期的镰仓《明月院绘图》中可见转轮藏为底部有基座的B-I型,由此推测,关东地区在中世时期同近畿地区一样也采用自《五山十刹图》而来的转轮藏形式。江户幕府成立之后,关东地区以江户为中心成为日本的政权核心区域,因江户初期官方营造而产生的C型转轮藏,迅速成为关东地区的典型样式,并占据了绝对主流的地位,这同幕府的权力支配是不无关系的。东北地区因受到关东作为政权核心区的影响,其转轮藏形式也以立轴开放的C型为主流。

 

3. 混合类型区——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为现有日本转轮藏保存数量最多的区域,从转轮藏的类型区分来看,该地区同时保留有数量相近的B型和C型转轮藏。但从时代变迁来看,19世纪以前两种类型的转轮藏数量几乎相当,而19世纪之后C-II型转轮藏明显占据了主流的地位。可见,江户中期以前,中部地区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同时受到近畿和关东两地区的影响。以区域内部来看,以静冈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因受到德川幕府的较大影响,转轮藏遗构几乎全为立轴开放的C型。而以名古屋为中心的西部区域,B型转轮藏的比例相对较高。

 

4. 折中区——九州地区(图14

 

从转轮藏的组成部分来看,同本州的转轮藏遗构相同,九州地区的转轮藏也可以分为基座部、藏身部和屋檐部三个部分。部分转轮藏遗构体现出了与本州地区转轮藏相同的B型和C型形式。

 

 

图14 九州地区折中式转轮藏实例

上:福冈圣福寺转轮藏(1682年)(佐藤正彦. 聖福寺の建造物. [M]福岡:福岡市教育委員会,2007.

下:大分万寿寺转轮藏(1717年)(图片来源:大分県教育委員会.九州地方の近世社寺建築2 [M].東京:東洋書林.2003.

 

然而,九州地区转轮藏遗构的基座部分体现出了极具地方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藏身床板下部做出层层缩进的叠涩状基座形式,并做出多跳斗栱承托床板。斗栱底部或做出向外叠涩若干层的下基座(如福冈伯东寺),或向内收缩做出陀螺形态,与C型转轮藏一致(如福冈圣福寺转轮藏、大分万寿寺转轮藏等),体现出了对B型和C型转轮藏的折中做法,应当是九州当地工匠在吸收外来形式后自我创造的产物。

 

日本轮藏的地区分布见图15

 

图15 日本轮藏的地区分布(作者自绘)

 

 

  • 五、结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对日中转轮藏的基本发展过程进行简要总结。发源于中国的转轮藏,起初强调了旋转藏书架的功能,表现为《营造法式》的分离型和《五山十刹图》“镇江府金山寺样”的一体型,其外形均表现出对大木作建筑的极力模仿。遗构则以正定隆兴寺转轮藏为中国早期转轮藏建筑的代表。伴随着禅宗佛教的传入,“金山寺型”转轮藏成为日本转轮藏之滥觞,中世后期及近世初期在日本流行并普及。

 

然而,此后中日转轮藏在“金山寺型”的基础上均实现了形态上的转变。

 

信众旋转轮藏等同于施行功德的思想得到宣扬,同时转轮藏作为信仰对象的理念也逐渐加强,旋转轮藏所得收入成为了寺院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此背景下,中国转轮藏的藏书功能逐渐弱化,其旋转功能得到增强,在“金山寺型”转轮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不具有藏书功能的多层式转轮藏(B-III型),现存的七例转轮藏遗构中有四例均属此类型。

 

日本转轮藏的形态发展与大藏经的传入和刊刻过程有密切关联。江户以前,因大藏经的输入掌握在特权阶级手中,转轮藏的营造也同幕府及大名支配下的工匠集团有关,其形态大多忠实模仿了中国南宋“金山寺型”转轮藏,细部表现也以忠于来自中国的禅宗样建筑式样为正统。江户以后,作为德川幕府政权中心区的关东地区首先发展出了立轴开放的C型转轮藏。18世纪后,伴随着“黄檗版一切经”的发行,转轮藏在民间得到迅速普及,建造数量迅速增长,地域分布也较此前更为广泛。形态上不做回廊的B-II型转轮藏逐渐占据主流,地域分布上也形成了东日本以C型为主、西日本以B型为主、九州地区体现折中风格的差异局面。样式的表现上来看,禅宗样细节的表现从江户中期以后逐渐弱化,转轮藏中的和样因素逐渐增多,转轮藏也不再执着于对于大木建筑的模仿,转而着重于在藏身表面施以雕刻装饰。因发愿者经济力量的不同,同时并存有实行复杂装饰的“雕刻品”转轮藏以及几乎不实行装饰的朴素型转轮藏两种类型。

 

自此,本文通过利用类型学分析法实现了对中日两国转轮藏的类型分化及对日本转轮藏的时代分期和地区划分,从而对于转轮藏建筑产生了新的认识。首先,转轮藏在模仿大木建筑的同时注重彩画和雕刻装饰,同时具有建造物和工艺品的双重性格。其独有的将藏书空间和转动功能结合的构架形式也是古代工匠智慧的体现。中国宋元及日本近世中期(18世纪初),两国均出现了转轮藏建造的高峰。民间力量参与大藏经发愿和转轮藏营造的现象是转轮藏建造高峰出现的重要成因。两国在不同时期出现的类似现象,体现了世俗信仰的发达对于转轮藏形态变化和地区分布的影响。此外,转轮藏伴随着禅宗佛教的传播,作为“宋朝异风”的一部分传入日本,日本转轮藏所体现的类型及形制特征的演变,特别是其发展过程中同作为“上代风仪”[47]的日本和样建筑式样的碰撞和吸收过程,与同时期大木建筑的形制演变过程一脉相承,其意义在中日建筑交流史的研究中不可忽视。

 

(本文原载于《日本建筑学会计画系论文集》第740201710月号,译成本稿时有增补与修正。)

 

 

附表1:中日转轮藏发展脉络示意图

 

* 实线:中国转轮藏的发展脉络;虚线:日本转轮藏的发展脉络

* 构造示意:红色为结构骨架材;蓝色为藏书空间;黑色为装饰材

 

 

附表2:日本转轮藏遗构形制排比表(室町时期—明治以前)

 

 

 

 

* 表格缩略语说明:

1. 版本一栏为各转轮藏遗构所藏大藏经的版本,其中“黄+年号”表示该寺院所藏大藏经为黄檗版,年号为大藏经施入年份

2. 宗派一栏:

临——临济宗;曹——曹洞宗;真——真言宗;净——净土宗;日——日莲宗;净真——净土真宗;天——天台宗

3. 腰檐斗栱及檐下斗栱一栏:

括号外数字为铺作数,括号内g——栱,a——昂。例:6g+2a)——六铺作单杪双昂;52g)——五铺作双杪

把——把头绞项作;斗——斗口跳;云——云形栱

4. 柱间构造一栏:地长——地长押;足元长——足元长押;内法长——内法长押;阑——阑额;普——普拍枋

5. 屋檐一栏:一重扇-屋檐用一重椽子,翼角用扇形椽;

二重扇-屋檐用两重椽子,翼角用扇形椽;

6. 纹样雕刻一栏:阑——阑额出头;普——普拍枋出头;耍——耍头

7. 栏杆一栏:和——和样形式栏杆;禅——禅宗样形式栏杆;

8. X-无法观察到的柱间构造。

 

 

 

注释:

 

[1] 古文献中对于傅大士发明转轮藏的记载有,《善慧大士语录》([唐]楼颖编):“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佛祖统纪》([南宋]释志磬撰):“轮藏,梁傅大士愍世人多故,不暇诵经及不识字,乃于双林道场创转轮藏以奉经卷”等。然而,近年也有学者通过梳理历代记录傅大士生平事迹的各类文献,认为《善慧大士语录》等文献中对于傅大士的记录多为后人杜撰,从而认为傅大士发明转轮藏之事也并非确凿事实。参见:永井政之. 傅大士と輪蔵[J].曹洞宗宗学研究所紀要,19948):13-30

[2] 有关转轮而积功德的说法,可见《善慧大士语录》卷一:“仍有愿言:‘登吾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从劝世人,有发菩提心者,志诚竭力,能推轮藏不计转数,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随其愿心,皆获饶益’”参见:[唐]楼颍辑录. 善慧大士语录,大正藏版。

[3] 椎名宏雄指出:“宋代是禅宗发展的鼎盛期,而刻本大藏经正好也在此时不断涌现。”其在宋元时期文献中梳理出192条寺院修建经藏的记录,其中约70条提及转轮藏。参见:椎名宏雄. 宋元时期经藏的建立[J].藏外佛教文献,2010(01):315-351。此外,南宋学者叶梦得也对当时寺院修建转轮藏的盛况有所记录:“比年以來,所至大都邑,下至穷山深谷号为兰若,十而六七,吹蠡伐鼓,音声相闻,繈負金帛,踵蹑户外,可谓甚盛”。参见:[宋]叶梦得.建康集.卷四,[清]钦定四库全书本。

[4] 禅宗样,也称唐样,是日本镰仓时代伴随着禅宗佛教的传入而新产生的木构建筑样式。此样式在吸收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建筑形制特征的基础上,表现出柱间使用补间铺作、屋檐用扇垂木、柱间多用串等连接材、建筑表现细长的内部空间等形制特征,与日本传统和样建筑并立,成为影响至日本江户时期的建筑样式。

[5] 中国转轮藏遗构有:正定隆兴寺转轮藏(北宋中前期)、江油云岩寺转轮藏(1181年)、大足北山石刻转轮藏(南宋)、大足宝顶山毗卢道场窟(南宋),北京智化寺转轮藏(1444年)、平武报恩寺转轮藏(1446年)、颐和园佛香阁转轮藏(清)、雍和宮转轮藏(清)、五台山塔院寺转轮藏(清)、承德须弥福寿之庙(清)。

[6]《自在院一切经堂轮藏保存工事报告书:附全国之轮藏》中收集了日本现存转轮藏的遗构目录,自中世至明治以前约有遗构120例,明治至今另见有遗构约100例。参见:阿住義彦. 自在院一切経堂輪蔵保存工事報告書:附全国の輪蔵[M].福島:真言宗豊山派自在院,2007

[7] 伊藤要太郎. 匠明[M].東京:鹿島出版会,1971.

[8]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

[9] 河田克博. 近世建築書-堂宮雛形[M].京都:大龍堂書店,1988.

[10] 同上。

[11] 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馆藏。

[12] 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藏。

[13] 中国转轮藏的个例研究见有:《正定隆兴寺转轮藏》(赵献超. 正定隆兴寺转轮藏[J].石窟寺研究,2011:289-303)、《我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浅析》(刘友恒,杜平. 我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浅析[J].文物春秋,2001(3):52-55.)、《云岩寺飞天藏及其宗教背景浅析》(左拉拉. 云岩寺飞天藏及其宗教背景浅析[M]//贾珺. 建筑史(第21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2-92.)、《江油县圌山云岩寺飞天藏及藏殿勘查记略》(辜其一. 江油县圌山云岩寺飞天藏及藏殿勘查记略[J].四川文物,1986(04):9-13.)、《四川平武明报恩寺勘察报告》(向远木. 四川平武明报恩寺勘察报告[J].文物,1991(04):1-19.)、《北京智化禅寺转轮藏初探——明代汉藏佛教交流一例》(闫雪. 北京智化禅寺转轮藏初探——明代汉藏佛教交流一例[J].中国藏学,2009(01):211-215.)。日本轮藏遗构中,见有修缮及调查报告书的有园城寺轮藏、金刚峰寺轮藏、日光东照宫轮藏、京都妙心寺轮藏、京都本圀寺轮藏、京都知恩院轮藏、京都仁和寺轮藏、滋贺长寿院轮藏、德岛丈六寺轮藏、福岛自在院轮藏、福冈永照寺轮藏、福冈圣福寺轮藏等。

[14] 有关中日轮藏起源及发展的历史学研究有:《傅大士研究》(张勇. 傅大士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0.)、《傅大士と輪蔵》(永井政之. 傅大士と輪蔵[J].曹洞宗宗学研究所紀要,19948):13-30.)、《日本の輪蔵についての覚書》(野崎準. 日本の輪蔵についての覚書[J].黄檗文華,2007231-240.)、《宋代転輪蔵とその信仰》(金井徳幸. 宋代転輪蔵とその信仰[J].立正史学,20081-18.)、《经藏与转轮藏的创始及其发展源流辨析》[黄美燕. 经藏与转轮藏的创始及其发展源流辨析[J].东方博物,200602):66-72.]、《中世の寺社と輪蔵中国文化としての受容と拡大》(大塚紀弘. 中世の寺社と輪蔵中国文化としての受容と拡大[M] //東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 中世政治社会論叢:村井章介先生退職記念. 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文学部日本史学研究室,20132943.)等。针对中日轮藏的建筑史研究,见有《中日佛教转轮经藏的源流与形制》[张十庆. 中日佛教转轮经藏的源流与形制[M]//张复合. 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0-71.]。

[15] 对《营造法式》转轮经藏条进行注释及复原的研究有:《営造法式の研究2》(竹島卓一. 営造法式の研究[M].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70.)。

[16] 徐怡涛. 文物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原理与单体建筑断代方法[M]//王贵祥,贺从容.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贰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87-494.

[17] 张十庆. 中日佛教转轮经藏的源流与形制[M]//张复合. 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0-71.

[18] 阿住義彦. 自在院一切経堂輪蔵保存工事報告書:附全国の輪蔵[M].福島:真言宗豊山派自在院,2007.

[19]《营造法式》文字部分未对外槽基座进行规定,但图样部分外槽柱下置莲花柱础,其下有“寿山福海”纹样的低矮基座,此类基座现存实例有杭州灵隐寺经幢、双塔,以及杭州闸口白塔、梵天寺经幢等。

[20] [清]董诰等编,孙映逵等点校.全唐文[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21] [唐]白居易著,顾学颉等点校.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2] “从转轮藏形制演变的角度而言,部分转动式应是早期转轮藏结构的主要形式。……随着转轮藏的体量逐渐趋于小型化以及转动机轴性能的改进,转动更为直观、形制更为简洁的整体转动式转轮藏,则取而代之,成为转轮藏的主要形式”。参见:张十庆. 中曰佛教转轮经藏的源流与形制[M]//张复合. 建筑史论文集( 第11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0-71。

[23] 北宋文献中关于这类一体式转轮藏的记录也并不少见,如宋陈舜兪《秀州资圣禅院转轮经藏记》(1054年):“是名经藏,毂运环循,电走雷振”([清]钦定四库全书本);《吉州隆庆禅院转轮经藏记》:“机发于踵,大车左旋,人天圣凡东出西没,鬼工神械耀人心目”。参见:[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真州长芦寺经藏记》:“建大轴两轮,而栖匦于轮间”。参见:[宋]王安石.临川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6。

[24] 《五山十刹图》绘于13世纪中叶,内容涉及禅宗寺院布局、单体建筑形式、建筑内部装饰、佛具样式等。田边泰、横山秀哉、关口欣也、张十庆等学者对于其内容所反映的建筑信息均有研究。

[25] 伊藤要太郎. 匠明[M].東京:鹿島出版会,1971.

[26]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

[27] 河田克博. 近世建築書-堂宮雛形[M].京都:大龍堂書店,1988.

[28] 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馆藏。

[29] 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藏。

[30] 有学者指出,宋代以降,轮藏被“认为是救济和敬畏的对象,并当作是具有异能的大灵像而信仰。因此将回转轮藏当作诵读和书写经典的意义逐渐减弱,转轮藏本身作为灵应的一种证明”参见:金井徳幸. 宋代転輪蔵とその信仰[J].立正史学,20081-18

[31]《帝京景物略》卷一“大隆福寺”:“大隆福寺,恭仁康定景皇帝立也。三世佛、三大士,处殿二层三层。左殿藏经,右殿转轮,中经毗卢殿,至第五层,乃大法堂。”参见:[明]刘侗等,孙小力注解.帝京景物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2] 增上寺为德川幕府菩提寺(供奉祖先的寺院),东照宫为幕府初代德川家康的灵庙。

[33] 大工头,江户幕府工匠职位之一,为最高工匠技术长官。

[34] “元和五年二荒山此度東照宮……御本社御拜殿其外御迴廊護摩堂御神樂所陽明門御門神輿舍御厩御本地堂輪蔵惣體仰付之通り繩張いたし繪圖面仕差上申候。(元和五年二荒山始建东照宫,绘制本社、拜殿、外回廊、护摩堂、神乐所、阳明门、大门、神舆舍、马厩、本地堂、轮藏殿等全体建筑图样)。”参见:大熊喜邦. 江戸建築叢話[M].東京:東亜出版社,1947。

[35] 权现造社殿:本殿和拜殿连为一体,整体体现“工字形”平面布局的神社建筑形式。其技术源流尚不明了,年代最早的实例是同作为德川家康灵庙的静冈久能山东照宫社殿(1617年)。

[36] 河田克博. 近世建築書-堂宮雛形[M].京都:大龍堂書店,1988.

[37] 大塚紀弘. 中世の寺社と輪蔵中国文化としての受容と拡大[M]//東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 中世政治社会論叢:村井章介先生退職記念.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文学部日本史学研究室,20132943.

[38] 同上。

[39] 同上。

[40] 长押为柱间贴附于壁面、并包镶柱身的构件,是日本和样建筑的特征构件之一。

[41] 该期遗构中,开善寺为藩主真田家祈愿寺(附表2,No.11)、曹源寺为冈山藩池田家菩提寺(附表2,No.18)、长寿院为彦根藩井伊家发愿建立(附表2,No.19)。

[42] 宽永14年,由宽永寺住持天海发愿刊刻的大藏经,以南宋思溪版为底本,用木活字版刊印而成。此大藏经的刊刻得到了江户幕府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的支持,为日本初次刻版印刷的大藏经。

[43] —切经即大藏经,都是佛教经书的总称,有天海版、黄檗版等版本。

[44] 服部俊崖. 鉄眼禅師[M].東京:鳳林社,1923.

[45] 该期遗构中,转轮藏施复杂雕刻的实例有兵库观音寺(附表2,No.69)、山梨妙了寺(附表2,No.42)、山梨永昌院(附表2,No.59)转轮藏。与此相对,体现朴素式样的转轮藏实例有京都善峯寺(附表2,No.20)、山口大照院(附表2,No.43)、佐贺西福寺(附表2,No.72)转轮藏。

[46] 此处指日本地域中的一个大区域概念,其位于日本本州岛西部。

[47] 担任江户幕府大栋梁职的甲良家所编纂的建筑技术书《建仁寺派家传书》,其开篇即对日本自中世以来的和、禅宗样建筑样式进行说明,其中,和样样式被称为“上代风仪”;禅宗样样式作为自南宋引入的新建筑风格,被称为“宋朝异风”。参见:河田克博. 近世建築書-堂宮雛形[M].京都:大龍堂書店,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