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

返回

《古代文明(第15卷)》目录及摘要

信息来源:“纸上考古”微信公众号

 

古代文明(第15卷)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中心 编

定价:118元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7月

ISBN:9787573200082

本馆索书号:K220.3-55/1(15)

 

 

01

 

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石器调查简报

 

马宁 于建军 王幼平 何嘉宁

 

本文介绍了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2019年石器调查7个地点的主要发现,包括砾石石器和石叶两种技术类型,还有两面器和盘状石核等文化因素。其中砾石工业应属模式1(砍砸器和石片),两面器、盘状石核与石叶技术所跨越的时代应较长,有可能分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的不同阶段,是本区域重要的新发现。本次调查扩大了新疆地区古人类活动的地理范围与文化内涵,为探讨远古人类迁徙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证据。

 

02

 

夏商时期荆南寺聚落历时性演变的考察

 

杜 杨

 

本文对荆南寺遗址夏商时期遗存的分期与年代意见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并根据出土遗物的情况对其进行了微调。以此为基础,将夏商时期的各类遗迹还原到相应的出土背景中,从而复原夏商时期荆南寺聚落的整体面貌,并对其历时性的演变情况进行观察,还原出聚落出现、兴起、鼎盛、衰落的全过程,并得出夏商时期荆南寺聚落的兴衰与中原文化的向南扩张形势一致的看法,这一点从荆南寺聚落形态和文化面貌的变化上都得到了很好体现,指示出荆南寺聚落在中原文化南下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03

 

商代前期墓地研究

 

张亚莉

 

本文从商代前期遗址的墓葬材料出发,指出在商代前期这个时间范围内,都城类遗址和区域中心类遗址普遍存在有意识规划的墓地。除了高等级墓地外,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墓地基本都是位于居住区范围内。发展至第三阶段,更多的墓地呈现出独立于居住区的趋势,而且独立于居住区的墓地往往显示出更强的规划性。由于都城类遗址尚未发现高等级的墓地,目前来看,整个商代前期的墓地呈现出等级偏低的状态,但从高等级的李家嘴墓地已有独立于居住区的趋势,可以预见未来发现的高等级墓地也应是在与居住区有一定距离的区域内集中分布。

 

04

 

规范与设计

——晋侯墓地出土玉器的风格特征

 

蔡庆良

 

山西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共发现了九代晋侯及其夫人19座大墓,时代自西周早中之际至两周之际,墓中出土了大量玉器,是研究西周玉器时代风格变化的最好样本。但缘于玉器坚韧易于保藏,而且材质珍贵常常累代流传,因此墓葬内常常埋藏大量早期的玉器,如果仅依有明确墓葬次序的晋侯墓地出土玉器来排比西周玉器的风格变化,显然有所缺失。

 

因此,研究之始必须找出有和墓葬年代必然相同的玉器,亦即成对作品中既有完工也有未完工的玉饰组件,因为这些玉器是墓主人生前订制之物,未及完成即埋藏墓中。当依风格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后,即可得到此时期确切的风格特征,再以此基础渐次向上追溯和向下推导,最终可以完成晋侯墓地玉器的风格序列,并以此推广至西周玉器的风格序列。而在此过程中,也将逐次辨析出早期玉器的风格特征及其所属的文化。

 

05

 

从墓葬等级看浙北两周社会及其变迁

——浙北平原中小型土墩墓的统计研究

 

吴桐 邹冠男

 

浙北平原是两周时期土墩墓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本工作聚焦于以往研究中关注甚少的中小型土墩墓,通过定量手段对浙北平原地区的200余座中小型土墩墓进行了等级划分,并将等级划分结果与相关的区域格局、葬俗、社会关系等问题联系讨论,进而梳理出了浙北平原两周时期的社会图景。分析表明,自春秋晚期以来,这一地区的墓葬面貌明显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呈现了不同于更早阶段的社会发展模式,这种变化应是受到了外来文化变动的深刻影响。

 

06

 

论沂水纪王崮M1的年代和墓主

 

冯 峰

 

山东沂水纪王崮M1的年代和墓主之国别、身份,学界分歧较大。通过对随葬青铜器的细致分析,可判断墓葬的时代为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前600年是最可能的年代范围。纪王崮M1与明确的莒君墓——沂水刘家店子M1在葬俗、规模和随葬器物特征等方面均较接近,墓主应是某位莒君,很可能是莒纪公(卒于公元前609年),“纪王崮”之得名或与之有关。刘家店子M1墓主则是时代更早的一位莒君。春秋时期莒君以邑名为号、分葬不同地点,与莒国特殊的政治体制有关。

 

07

 

战国遣策与楚地墓葬所见的赗赙现象新探

 

谢雅妍

 

本文对比现时已公布的9批战国遣策所记的陶、铜、木器与墓葬出土情况,发现遣策记录的种类与数量仅为随葬实物的一小部分。本文推测,随葬的遣策可能与上级监察下级葬制是否合乎礼制有关。而出土实物与遣策不符,不排除是公史的监督与丧家自身政经实力相平衡后的结果,也许并非仅因简牍材料失载所致。同时,在战国墓葬中罕见亲族送葬,异于传世文献所记及前人的西周赗赙现象研究。送葬的内容也较文献弹性。如何对读文献所载的现象、丧葬文书的记录以及实际随葬品似乎仍有深思之处。

 

08

 

西汉杜陵建筑遗址的尺度、等级和空间初探

 

王书林

 

根据已发掘的西汉杜陵建筑遗址相关数据,推算杜陵建筑的用尺制度,认为“尺”“丈”“步”均为当时重要的距离测量单位。在此基础上分析杜陵建筑的形制特点和等级差异,指出建筑规模、门道数量和形制、建筑材料等都可反映建筑等级,特别是实际使用空间的大小,反映了建筑的重要程度。进而通过建筑格局的分析,讨论寝殿建筑和便殿建筑群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

 

09

 

汉代“横葬制墓”的起源与发展

 

赵化成

 

商周秦汉时期的埋葬习俗与制度,经历了从“周制”到“汉制”的重大变革,而体现在墓葬形制方面:前者是为“竖葬制墓”,后者则以“横葬制墓”为代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下葬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下葬方式所导致的墓形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横葬制墓”源自战国至秦代的秦都咸阳之地,西汉时期首先在长安都城附近的大型、次大型墓葬中广为流行,并传播或影响到汉域各地,至于中小型墓葬则呈现出替代的滞后性与不平衡性,降至东汉则全面普及。“横葬制墓”从出现到流行,与葬埋的便利化需求、宅第化趋势、合葬墓盛行、筑墓技术进步等密切相关,也与社会转型、观念形态的变革有关。

 

10

 

 

唐代墓志纹饰中的十二生肖

 

卢亚辉

 

中古中国的丧葬文化有其内在延续性与发展逻辑,十二生肖亦不例外。汉唐以降,十二生肖以墓志、陶(木)俑、壁画、铜镜等多种类型载体出现。唐代墓志纹饰中的十二生肖有其特定的渊源流变、地域与时代分布特征、墓主身份与等级。源于中国古代阴阳历术之学的十二生肖,因受佛教与唐元功臣、龙武军或内常侍的影响,其形象在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出现重大变化,即兽首人身、人首人身十二生肖俑的出现。

 

11

 

唐代宫廷用瓷源流考

 

项坤鹏

 

唐代时,瓷器已经服务于宫廷。宫廷瓷器来源途径多样,包括土贡、进奉、宣索、宫市等。具体到生产组织环节,则是通过某些形式被有效地组织起来的,比如官方窑场生产,又如通过“和市”等方式组织民间生产等。至于宫廷瓷器的流散途径,则主要有宫廷赏赐、宫廷贸易、战乱劫掠等方式。

 

12

 

《营造法式》卷第十一“小木作制度六转轮经藏” 原文释读

 

俞莉娜

 

本文在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营造法式》卷十一“小木作制度六转轮经藏”的制度规定进行逐字逐句的原文释读。通过建立转轮经藏的计算机三维模型,依照原文规定复原了转轮经藏的各部构件及其相互之间的位置、尺寸关系,以实现对《营造法式》转轮经藏所见形制特征、设计理念及制作手法的全面认识。同时,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还对原文中存在的讹误进行纠正,并对规定不明之处进行补充说明。

 

13

 

南宋至元代中国青白瓷外销情况管窥

 

丁 雨

 

如从宏观视角审视8世纪至15世纪初中国外销瓷市场的变化,可观察到,在中国古代外销瓷贸易的动态变化中,青白瓷等南方白瓷虽不如龙泉青瓷和后来的青花瓷耀眼,但其地位和作用或同样值得反思。尽管海外各区情况不尽相同,但在阶段性上呈现出一定规律。在12世纪早中期(北宋末至南宋早中期),青白瓷产品似居于主流地位。至14世纪早中期(元代中晚期),龙泉青瓷在较多个案(特别是陆地遗址)中已经占据较明显的优势。12世纪末至14世纪初,情况较不明朗,青瓷比例似有所上升,但各地区案例仍有较大出入。

 

14

 

赵居信《族葬图》考

 

刘 未

 

金元之际,中原北方地区儒学复兴,在丧葬实践中多以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为指导,但两书中均缺乏家族墓地设计内容。程颐虽然曾经提出一套昭穆葬法,并作下穴昭穆图,但图文均较简略。生活于十三世纪中期至十四世纪早期的许昌儒士赵居信,以《礼经葬制》、《族葬图说》二文配《周礼先王及昭穆诸王兆域图》、《周礼诸王兆域庶子以下从葬图》、《国民族葬图》三图,著成于大德之前的元代早期,元代中期即被引用、刻印,从而广为流传,乃至影响遵儒之家的丧葬实践。

 

15

 

《金字塔铭文》与古埃及人的“洁净”观和“洁净”仪式

 

马智博

 

洁净在古埃及宗教文化与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金字塔铭文》入手,结合铭文材料与埃及人的神话理念,解读洁净仪式的大致内容,解析洁净观念在埃及宗教中与复活的关联,探讨洁净仪式与王权理念的互动关系。此外主要适用于国王、众神、祭司阶层的洁净观念和洁净仪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规范,这种规范一方面是埃及人宇宙观念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晚期埃及祭司阶层寻求保存传统文化的努力。

 

16

 

阿拜多斯的朝圣

 

郝仁娜

 

阿拜多斯的朝圣作为古埃及重要的宗教活动贯穿于埃及历史的始终。阿拜多斯的朝圣在中王国初期随着奥赛里斯的地位上升而兴起。从中王国到新王国,埃及人通过建筑、文字和图像等方式展现这一旅程。这些图文的意义超越“纪念”,埃及人赋予其更深的宗教意义和功能。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对阿拜多斯朝圣的不同表达形式有着不同的侧重和宗教目的,也反映了不同时期埃及宗教文化的变化以及政治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