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

返回

​北京大学2017年中学生考古暑期课堂结课仪式在杭州举行

 2017-07-25

1.jpg 

这是最好的一天,也是“最坏”的一天;这是光明的一天,也是“黑暗”的一天;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寒冬”。7月24日,这是北京大学2017年考古暑期课堂的最后一天。大家将在这一天细数觅古之旅,或许就此启航共汇燕园考古,或许各奔东西,难说再见。

晚上七点,结课仪式正式开始。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徐天进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雷兴山教授、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吴小红教授、副书记陈建立教授、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教授等多位老师出席仪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良渚博物院等联合主办单位领导也以不同方式为暑期课堂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2.jpg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考古暑期课堂总领队孙庆伟教授首先致辞。作为总领队,孙老师不辞辛苦、不畏酷暑,杭城十日与大家一起觅古前行,他不仅耐心地授业解惑,让大家了解考古,更以中国考古人特有的情怀鼓励同学们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孙老师在致词中回顾这十天的经历,表达了对各位同学的关注和欣赏,并诚挚感谢支持暑期课堂的各单位,感谢为暑期课堂顺利实施的全体师生。

徐天进教授是考古暑期课堂前身考古夏令营的最初策划者。回顾暑期课堂十年历程,徐老师感慨万千。他指出,十年来暑期课堂先后在陕西、山西、北京、河南、四川、湖北和浙江等省市举办,得到各地文物考古界同行的大力支持。十年的坚持与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如今考古暑期课堂已经成为了一个广受优秀中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活动,活动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他强调,“我们的初衷是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样的活动,打开知识的窗户”。最后,徐老师邀请吴小红老师朗诵了他近来赋得的新诗:

考古是一扇窗

望出去

消失已久的风景

又回到我们的面前

当你看到外面的斑斓

过去不再遥远

有限的人生也延长了千万年

3.jpg 

雷兴山老师在致辞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同学们的关注,强调“我们的心都在一块”。他看到大家在十天不辞辛苦、纪律严明、收获满满,衷心地祝贺我们的活动圆满成功。雷老师总结了十年暑期课堂的收获,堪称是硕果累累,考古夏令营和考古暑期课堂已经成为新一代考古学家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或许就将引领中国考古学的未来。最后,雷老师号召全体同学要做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同路人、文化遗产的保护者。

4.jpg 

最后,来自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的余舟飏同学作为学员代表发言。余同学回顾这丰富又短暂的十天,大家在遗址与博物馆间寻觅历史的惊鸿一瞥,她说道,“我不敢说我学到了多少专业的知识,但在和专业的考古工作者的接触中,我无形间已为考古人的独有气质浸染。他们最富想象力和激情,也最有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他们走过每一寸土地,也曾穿越回每一次曾经。过去、当下、未来,时空交错由考古发掘连接;诞生、盛极、湮灭,历史的回环永不停歇。在这座闪着历史荣光的城,我们身着蓝衣绿衣行走,心中对考古的意义渐渐明晰”。她感谢北大,让志同道合的人们汇聚浙江,给了大家更坚定的鼓励。最后,她表达了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考古事业却存在人才缺口的忧虑,由衷地希望“明天九月能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大门前,见到踌躇满志的在座的你们,能见到新一代樊锦诗、施昕更的你们,能见到怀揣无比坚定的内心的你们。”

简短的结课仪式后,同学们奉上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至此,为期十天的考古暑期课堂圆满结束。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员、老师为同一颗热忱的考古心汇聚杭州,我们曾拿起手铲,刮过层层历史的痕迹;我们参观遗址,回想古代社会的灿烂辉煌;我们走进博物馆,有感于那些仍然鲜活的“曾经”。十天虽短暂但却弥足珍贵,它让无数志同道合的朋友相遇,让每一位同学与考古相遇;愿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并坚定的走下去,我们期待明年燕园与大家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