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返回科技人,考古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成立20周年大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15-11-7 18:45:43 来源:中国考古网 浏览量:69 【字体:大 中 小】
2015年11月5日,科技人,考古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成立20周年大会在京召开。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科技考古中心原主任吴家安,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赵志军等出席活动并致辞,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研究员主持。
成立于1995年的科技考古中心,迄今已经走过了20个春秋。大会回顾了20年来中心在科技考古工作中走过的道路,取得的成绩,总结了科技考古中心收获的经验,以及其对中国考古学发展所作出的学术贡献,并积极展望了未来的学科发展建设与发展前景。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王巍所长首先回顾了科技考古中心成长的历程。科技考古中心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多项国家项目,出版了多项报告,建立起完善的学科标准和学科体系,现在已经发展为学术门类比较齐全,实验手段比较先进,可以和国际先进水平比肩的重地。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且已经融入世界考古的大家庭之中。可以说,科技考古中心20年来取得的成果是中国考古学20年来取得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后,王巍所长对科技考古中心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他指出:今后的发展,需要加强多个合作,和中心内部各个领域的合作、和考古学各个领域的合作、和国内相关同行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国外同行的合作等,实现优势互补。希望各位学者要继承老一辈学者的优良学风,严谨求实,提高中国考古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提出科技考古的持续发展壮大,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要给予年轻人的成长足够的支持和空间。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原主任吴家安先生发言,他首先回顾了科技考古中心成立的过程,对老一辈科技考古工作者表达了追忆之情。他认为科技考古中心的成立是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考古人的期盼,同时彰显了当时领导者的学术视野和创新理念。科技考古中心的成立,拓展了学科领域,实现了考古学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开拓了考古研究所新的研究领域。科技考古中心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使其已经成为国内考古学界门类最齐全的科技考古研究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取得的成果卓著,令人振奋。最后,吴家安先生期待科技考古中心做出更大的成绩。
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赵志军在讲话中谈到,1995年科技考古中心的成立是一种超前的举措,是具有前瞻性的。2002年科技中心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6个重点研究室之一,个别实验室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重点科研基地。赵志军介绍,科技中心现有科研人员20名,其中博士15人,团队小而精。科技中心目前有15个实验室,分别从事年代学研究、考古信息工程、环境考古、土壤微环境、人骨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木材分析、食性分析、古DNA分析、成分分析、冶金考古、陶器研究、玉石器研究、考古摄影等。科技中心设备齐全、标本丰富、实力雄厚,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随后赵志军回顾了科技考古中心20年的发展历程,从几次改名到实验室的建设和改造,从设备的引进到研究理念的开拓创新。他指出,还要进一步完善科技考古理念、明确发展方向,突出考古学的重要性,运用自然科学手段解决考古学问题,科技考古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最后他表示科技考古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抓入机遇,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做出新的辉煌。
随后,科技考古中心的研究人员从考古信息工程、环境考古、土壤微环境、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木材分析、食性分析、古DNA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冶金考古、陶器研究、玉石器研究等13个方面各自领域实验室工作的新进展展开汇报。各位专家学者描绘了新阶段科技考古发展的光辉前景,为科技考古的发展开阔了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民族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等研究院所、文博机构和高校的共1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同时,新华社、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文物报、科技时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考古网等在京媒体代表也莅临会议,进行宣传报道。
-
-
-
-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邮编:100871
邮箱:webmaster@pku.edu.cn
-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
京ICP备0506507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4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