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返回

“蒙古族源问题的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吉大召开

发布时间:2015-7-7 19:23:57  作者:郭晓蓉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浏览量:136  【字体:  

  7月1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蒙古族源问题的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研究”子课题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吉林省文物局、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及媒体记者相聚一堂,从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角度,共同探讨蒙古族源问题。


  多学科合作  取得阶段性成果


  项目组专家、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作课题进展情况报告。朱泓介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蒙古族源问题的研究还多半停留在主要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从民族史学、民俗学、比较语言学等角度来进行探讨的阶段,亟需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从新的视角展开对蒙古族源问题的考察。


  课题组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出土的古代居民遗骸所进行的包括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生物考古学的综合性研究,结合考古学文化、生存年代、地理分布等方面材料,为古代东胡族遗存的确认和进一步开展蒙古族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条生物考古学的新线索。


  朱泓还公布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境内的岗嘎墓地出土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成果。参考出土遗物的考古学文化特征,再综合葬具及葬式特征,初步认定岗嘎墓地古代居民应与唐-五代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室韦)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专家建言  助推课题研究


  在听取朱泓的主题报告之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与交流。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项目首席专家王巍认为蒙古族源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在研究中应理清思路,着重探讨岗嘎遗址与东胡、鲜卑的关系,并加强与境外12-13世纪蒙古人DNA的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林沄认为应明确民族与人种的区别,同时应加强对国际上相关争论的研究。他还建议蒙古族源的研究应从蒙古族形成时期开始研究,并且注重对蒙古国相关材料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安泳锝建议加强对元上都附近蒙古族墓地材料的研究。项目首席专家、内蒙古蒙古族源博物馆馆长孟松林认为应将课题研究中的历史、地域、体质人类学、分子考古学等关键概念确定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强调了岗嘎墓地的材料在该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据了解,“蒙古族源问题的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研究”子课题是对地下出土的与蒙古族起源问题相关的古代人类遗骸开展人种成分分析和古DNA分析,从体质人类学和分子考古学的视角揭示蒙古族历史形成过程中的遗传学脉络,为探讨蒙古族源问题提供来自自然科学方面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