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返回

“古代中国与美洲:文明的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5-5-21 12:52:39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  浏览量:112  【字体:  

  2015年5月1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和拉丁美洲古代文明比较研究所主办的“古代中国与美洲:文明的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文物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及首都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烹制了一场古代中国与美洲多领域多层次文明比较研究的盛宴。本次研讨会跳出了单纯文献推断的窠臼,以实际的考古学证据为依托,宏观把握,并从石器、玉器、植物、动物、人骨、岩画等微观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袁广阔教授的主旨报告——秘鲁、厄瓜多尔考古遗址考察报告中拉开帷幕。通过对曼塔遗址、查文遗址及多家博物馆的考察,他提出了自己对中国与美洲文明比较研究的认识和思考,试图寻找人类从亚洲往美洲迁徙的证据,尤其在祭祀仪式方面,他认为两地存在文献和考古证据的互补,同时还应将器物的对比研究上升为语言、意识形态领域的比较研究,从更深入的层次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之后,首都师范大学的王涛副教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做了细致的梳理,认为文明比较这一研究工作的开展,必须基于考古学的基础工作,结合多学科、新技术综合研究,才能真正地推动该研究领域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拉美研究所徐世澄研究员通过回顾自古及今中国与墨西哥文明之间的交往状况,指出既要推动两国现在的文化交流,也要加强对古代交往的研究。研究表明,早在至少一万年以前,我国北方和美洲之间就已存在交流,北京大学王幼平教授从细石器的角度给出了这方面的考古学证据,他总结指出,文化标记与生物基因是追溯比较两大文明的重要线索和证据。中央民族大学的张亚莎教授指出,就环太平洋地区人面岩画这一独特文化现象来看,可能存在一个从中国到美洲、文明逐步推进的传播过程。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荆志淳先生从玉器用料、造型、功能、风格等方面对我国商文明和中美洲文明用玉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两地在玉符、玉德及以上各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李新伟研究员介绍了他们即将起航的洪都拉斯科潘遗址的考古工作规划,鼓舞人心。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有能力也有义务开展大规模的他国文明研究,这对了解世界不同领域的文明状况意义重大。他强调,我们要学习国外考古工作者勇于探险的精神、对其他文明的兴趣,同时还要在考古工作上展现出大国的气度。随后,考古所的赵志军、袁靖、王明辉三位老师相继从农业考古、动物考古、人骨考古的角度观察古代中国与美洲文明的异同,他们倡导进行多学科的深入合作,以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的杨楠教授从年代、类型、埋葬方式及源流等方面对北美东南和我国江南土墩遗存做了系统的比较分析,认为两地的土墩遗存在内涵上存在差异,应是独立发展的,没有明显的文化传播行为。阿拉斯加大学的曲枫先生通过对弗尔斯特“亚美萨满教模式”和张光直先生“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理论的回顾,对此做出深刻的反思,认为两地的文明比较研究应该在考古学基础上加强民族学和文献的研究,关注萨满教和商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物报社主编曹兵武先生以全球视角来审视古代文明的研究。他认为中国文明的深入研究不能固步自封,必须建立在与其他文明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实现,要搞清中国文明在世界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对于文明相似性的解释,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学证据来诠释。 

 

  会议尾声,袁广阔教授对本次研讨会做了简短总结并组织讨论。诸位学者畅所欲言,纷纷对这一研究领域寄予厚望,对中国与拉丁美洲古代文明比较研究所的后续建设和研究任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本次研讨会召开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与拉丁美洲文明比较研究所成立一周年之际、社科院考古所洪都拉斯科潘遗址考古工作开展之前,是古代中国文明与美洲文明比较研究的初步成果和基石,符合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为进一步研究增强了信心。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这一研究的开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能在广阔的美洲大地上有中国考古学的一片天地,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文/范潇漫  图/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