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返回

文化与交融——崧泽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


发布时间:2015-1-6 8:36:31  作者:仲召兵 陈明辉 范畴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浏览量:140  【字体:  

  崧泽文化遗存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命名于80年代初。之后,崧泽文化遗存被大量发现,发掘了嘉兴南河浜、张家港东山村等大量重要的崧泽文化遗址,而相关的思考与研究则相对滞后,且学术界缺少必要的交流与系统的梳理。为深化和推进崧泽文化的研究,加强学术界的交流,10月10日至11日,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联合举办的崧泽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浙江各地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与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台湾地区和日本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为向社会展示浙江近些年来崧泽文化的考古收获,并配合崧泽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良渚博物院还联合举办了“崧泽之美——浙江崧泽文化考古成果特展”,并出版了展览图录及《浙北崧泽文化考古报告集》。10日上午,与会代表们首先参观了展览,充分领略“崧泽之美”,然后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会议的议题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文化交流与文化关系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启良渚文化,在环太湖地区史前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并认为崧泽文化是一支自由发展的文化,崧泽时代是一个文化交融的时代。鉴于崧泽文化时期太湖周边各地区均出现大量崧泽文化风格的遗存,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广泛、密切的文化交流使长江下游地区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崧泽文化为普遍特征的“崧泽文化圈”,并进一步探讨了“崧泽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意义。

 

器物研究

 

  玉器的讨论集中在崧泽文化的主体器形璜及特殊器形龙首纹玉器上,讨论的内容包括玉器的质料、制作工艺、分布、源流、功能、使用方式及玉器的社会意义等方面。石器则聚焦墓葬中出土的石犁,通过对墓主人性别及社会阶层的分析,探讨崧泽-良渚文化时期农业中的劳动分工,并进行了实验考古的研究。

 

文化分期

 

  关于崧泽文化的分期,学术界在其内涵与外延均存在不同的意见,集中表现为崧泽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分界,尤以后者因为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的连续、渐变演进及聚落上的连续性,学术界对崧泽-良渚过渡期遗存文化属性的分歧一直悬而未决。会上多位学者就此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考古新发现与新思考

 

  部分与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所在区域的相关考古调查、发掘的新发现及引发的思考,如皖江流域先秦遗址的区域系统调查及凌家滩、孙家城等遗址的发掘、大汶口遗址居住区的发掘、良渚大雄山丘陵地带官井头、张家墩遗址的发掘、安吉安乐遗址的第三、四次发掘等,这些工作为今后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会议最后,张忠培先生作了主题发言,对崧泽文化在同时代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及崧泽文化所处的社会阶段作了论述。从陶器、玉器的制作、农业三个方面指出崧泽文化较同时期文化的领先地位。认为崧泽文化处于父系社会阶段,军权在社会中占据最高的地位。张先生还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指出这是崧泽文化命名之后的第一次崧泽文化学术研讨会,是崧泽文化研究的一次大检阅,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为今后崧泽文化的研究构建了新的出发点。(作者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文物报》2014年12月5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