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返回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四期注重多学科整合和文明理论探讨


发布时间:2014-11-26 18:48:58  作者:张春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浏览量:165  【字体: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进展顺利   第四期研究更加注重多学科整合和文明理论探讨
 

  日前,“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2013-2015)”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召开。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新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出席汇报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副司长罗静,项目执行专家组双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研究员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以及项目执行专家组部分在京成员和媒体记者等二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年代研究”、“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人地关系研究”、“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资源、技术和生业研究”、“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三大都邑性聚落综合研究”、“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遥感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应用研究”、“GIS技术及VR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应用研究”等七个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课题的研究任务、研究进展。

 

  2002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下简称“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至今已走过12年历程。探源工程第四期于2013年启动,预计于2015年结项。该项目重点围绕3处都邑性遗址与22处区域聚落群开展田野考古和研究,以多学科联合攻关,科技手段充分参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该项目在四期研究中的突出特点。迄今为止的研究已初步揭示了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大趋势、大阶段和若干主要特征。

 

  宋新潮表示,将结项的探源工程第四期,实际也是对整个工程的总结。完成对公元前3500-公元前1500年的中华文明的探源、表达丰富的发现与资料,取得理论成果非常重要,这需要学者共同思考;希望结项报告成为我们时代考古学和历史学水准的代表,各个课题的参与者需要注意课题在整个工程中的位置,重视各个课题之间的整合,注意查漏补缺;探源工程以促进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整合为特色,研究者需要重视新方法、新技术、新发现、新标准等的提炼、总结,以便后人对研究进行验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执行专家组双组长之一王巍研究员,代表项目执行专家组做了题为“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2013-2015)”的报告。他介绍,按照目前的研究进展,探源工程将按计划结项,探源工程第四期在研期间及全部工程结束后两年内陆续将发表的成果,将极大地促进中华文明探源及早期发展阶段的研究。可以预期,探源工程第四期对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和理论方面的总结,将在世界范围内提出有关中华文明演进模式的相对公允且能经得起世界学术界审视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