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返回

“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公共考古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


发布时间:2014-11-21 12:33:06  作者:刘国祥 刘志岩  来源:中国考古网  浏览量:145  【字体:  

  2014年4月1日,由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公共考古论坛”在成都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局、四川省文化厅、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南京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苏州金螳螂展览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北京释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及四川部分市县文博机构等30余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二、公共考古论坛:聚焦四川考古;三、公共考古座谈会。

 

  一  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

 

  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院长主持,中国考古学会王巍理事长、四川省文化厅王琼副厅长、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王仁湘主任分别致辞。

 

 

  王巍理事长首先代表中国考古学会对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提到2014年考古学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上通过了建立一系列考古分支学科专业委员会的决议,其中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是第一个成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考古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向民众介绍精准的考古知识是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所在。除了考古专家外,专业指导委员会还聘请了一些长期参与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报道的新闻媒体的代表,这样的人员构成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希望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有好的开端并持续发展,在普及考古知识、增强民众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和提高民众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后宣读了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的名单并颁发了聘书。主任:王仁湘;常务副主任:刘国祥;副主任:徐天进、高大伦、高蒙河、贺云翱、张自成、闫向东、曹兵武、汪永基、王新建、杨雪梅、李韵。

 

 

  王琼副厅长首先代表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局对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表示祝贺,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刚闭幕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把重视文物保护写进了工作报告,考古学和文物保护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民众的关注。四川是文物大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机构做了大量考古工作,三星堆大型建筑基址和老官山汉墓的发现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三星堆考古进校园活动也是公共考古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最后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王仁湘主任指出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是一次有纪念意义的会,谈到关于考古与大众的个人体会,认为考古不应是躲在象牙塔的学科,民众也有关注历史关注考古的愿望和权利,考古人应该是现代人探访古代的使者,将考古得到的信息反哺社会是考古人的职责所在。公共考古是专业诉求,是职业考古学家的事业。目前考古界已经做了展览、网站、纪录片、动漫、志愿者、公益讲座等公共考古的有益尝试,积累了很多经验,应该创立更多的平台开展工作。考古会触及人类的很多知识领域,考古学应与其他学科联姻,吸引更多人参与,共同促进公共考古的发展。

 

  二  公众考古论坛:聚焦四川考古

 

  “公共考古论坛:聚焦四川考古”由复旦大学高蒙河教授主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院长、成都博物院江章华副院长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研究员分别做主题发言。

 

  高大伦院长介绍了近年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包括三星堆遗址新发现、渠县城坝的调查与试掘、蜀道的调查、渠县汉阙调查、乐山大佛崖墓和三龟九顶城的调查、乐山大佛阁的调查、乐山大佛摩崖石窟的调查、石渠吐蕃石刻群的调查、宋元古城堡的调查等九项工作。其中三星堆遗址发现“真武宫码头”、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李家院子城墙等遗迹。渠县城坝勘探确认城墙并进行了试掘,并发现了大量东汉砖室墓。蜀道的发现主要是梓潼西坝窑址的发掘和广元瓷窑铺的调查。乐山大佛的崖墓调查发现了新的墓葬形制和雕刻,三龟九顶城发现了城墙、炮台和马面遗迹。对乐山大佛上的孔洞进行全面调查并进行类型学分析,古建专家进行了复原。石渠发现了吐蕃时期的石刻和藏文题记,内容有祈愿文、赞颂诗等,其中有“赤松德赞父子”。宋元古城堡主要调查了小宁城、得汉城、大宁城,发现了城门、城墙和宋代题记等。

 

  江章华副院长介绍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来在先秦时期考古、秦汉考古和唐宋考古等领域所做的工作,先秦时期主要进行聚落考古,秦汉主要是墓葬发掘,如老官山汉墓。唐宋时期主要是城市考古、墓葬和瓷窑址。江章华副院长重点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聚落考古,指出研究聚落变迁要考虑环境、生业和资源,因此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最近成立了科技考古中心。考古所近年工作主要围绕宝墩文化城址群,首先希冀解决文化来源问题,其次是探讨环境、生业、变迁及其原因。目前认为其来源于岷江上游以营盘山为代表、和西北马家窑文化关系密切的人群。宝墩文化偏早的聚落都在平原边缘,而平原核心区域的聚落都是宝墩文化偏晚时期。推测这种现象和由粟作农业变成稻作农业有关。

 

  王仁湘研究员考察了三星堆青关山建筑基址、金沙遗址、羊子山土台、宝墩城址、广汉仁胜村墓葬、成都十街坊墓葬等遗迹的方位,发现其方位多为45°左右。认为古蜀这个方位系统其实是更强调建筑“角”的朝向,这个角古称“维”,四维朝向四方。这种倾斜方向系统可能跟成都周围龙门山和龙泉山的走向乃至整个四川盆地边缘山脉的走向有关。

 

  三  公共考古座谈会

 

  此次座谈会共有20位代表发言,从各位代表任职的机构来看可分为考古院(所)、博物馆、高校、媒体和从事文化产业的公司5种。

 

  考古所介绍的公共考古活动主要有以下内容:编纂科普读物,如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旭所长介绍的《卡通手绘云南──云南考古探秘》。拍摄文物考古类专题纪录片,如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公共考古中心刘国祥副主任介绍的《玉根国脉》。面向公众的考古论坛和专题讲座,如刘国祥介绍的“聚焦曹魏高陵”公共考古论坛、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万娇介绍的“三星堆进校园”公益讲座等。组织公众代表参观考古发掘现场,如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林必忠研究员介绍的走进老鼓楼衙署遗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刘志岩介绍的文化遗产日考古现场体验等。考古探险,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苇介绍的走进俄亚、探秘五尺道等探险活动。

 

  来自博物馆的代表有南京博物院张小朋研究员、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白岩副馆长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王方研究员。张小朋介绍了南京博物院建设数字博物馆的思路,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并提出建设虚拟博物馆,为未来收集现代人个人标本的想法。白岩介绍了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公共考古活动,包括模拟考古、文物翻模、博古之路游戏等互动项目,考古类专题展览,北京科技周、科普画廊等主题活动。王方从四个方面讲述了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公共考古实践与探索:一、通过举办内容丰富的展览、利用多样化的展示手段、开展不同形式的社教活动,与观众形成广泛互动,传播公共考古知识。二、配合考古发掘宣传介绍。三、打造金沙文化衍生产品,建立公众考古宣传新视点,如金沙太阳节、金沙音乐剧等。四、利用网站、微博、微信、二维码、谷歌艺术计划等新媒体技术,推动公共考古活动与宣传。  

 

  来自高校的代表有复旦大学高蒙河教授、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四川大学李映福教授、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刘庆华主任。高蒙河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讲述了公众考古的四种形式,即考古传媒、考古教育、考古活动和考古展示。贺云翱教授讲述了他对公共考古社会功能的思考,认为应将考古与文化研究结合在一起,介绍了《大众考古》的创立和发展。李映福教授介绍了四川大学公共考古的进展,如学生自发成立“考古社”、在川大博物馆做展览、实习期间在周边做考古相关的问卷调查等。刘庆华讲述了北京大学的公众考古实践,有鸣鹤雅集俱乐部、文物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赏班、全国中学生考古夏令营、社区讲座、遗址开放等,还介绍了模拟考古和实验考古基地、考古旅游等计划。

 

  文物出版社副总编张广然和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社长助理宋小军分别介绍了以前出版的考古普及性书籍,对未来的出版计划也做了设想。李韵梳理了文物考古类报道在《光明日报》发表情况,对考古普及性文章的写法提出建议。新华通讯社汪永基提出了建立公众考古传播、活动、研究、培训、学术指导平台和评比机制的建议。《人民日报》杨雪梅建议系统地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文物活起来。

 

  苏州金螳螂展览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孙云辉董事长和释古(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刘佳君也做了主题发言。孙云辉通过宣传片介绍了公司的成立发展情况、主营业务、以往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刘佳君主要讲述了数字化技术在公共考古中的作用,介绍了墓葬还原、遗址复原和场景再现等数字化内容应用案例和观看、主动操作、沉浸式漫游等数字化展示应用案例。

 

  最后,王仁湘主任和王巍理事长做了总结发言。王仁湘对每位代表的发言进行了点评,提出了听取公众意见、明确公共考古发展方向、开拓文化资源、培养人才、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评比机制、开展专题研讨等建议。王巍指出目前考古所、博物馆、媒体都把公共考古作为份内的事情,形成共识纷纷行动,精彩纷呈的公共考古实践令人惊喜,各机构应保持切磋交流相互借鉴。希望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考虑实际的推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