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返回

最早的中国——追踪《二里头(1999-2006)》—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图书馆第三期藏书讲谈

 

发布时间:2015-9-10 10:20:52  作者:卢一 陈冲

  6月26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图书馆考古文博学院分馆承办的藏书讲谈活动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举行,本期主题为“最早的中国——追踪《二里头(1999-2006)》”。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徐天进担任主持,受邀嘉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袁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孙庆伟。讲谈嘉宾以《二里头(1999-2006)》考古报告为引,围绕报告的编写特色、二里头遗址与夏王朝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精彩的讲谈。

  作为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首先强调《二里头(1999-2006)》以考古材料发表客观详实为特点,认为报告中考古材料的发表要具有“可逆性”,即可让读者通过阅读报告最大限度地复原发掘的原初状况,而个人研究部分则尽量不要涉及。袁靖介绍了此报告的特点之一在于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应用,研究涉及了二里头遗址的年代、居民食性、农牧业、手工业等多方面内容,有助于对当时社会的全面理解。

  主持人徐天进邀请嘉宾们就二里头遗址与夏王朝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将活动推向高潮。许宏认为在尚无确切文字证据时,考古学研究并不能直接推导出文献史学概念中的“夏”,二里头遗址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是否是夏都,而应从考古遗存中看到其地位与意义。刘绪则认为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内涵表明其与国家一定有关,但考古学的局限及文字材料的缺失,使二里头遗址与夏的关系问题难有定论。孙庆伟认为必须重视与尊重史学传统对中国考古学的影响,在回顾了围绕二里头遗址展开的夏商分界问题的学术史后,认为考古学可以解决夏文化问题,前提是对晋南与豫东的考古材料进行系统梳理。

  如果你对三代考古依然混沌,或者想更进一步了解三代考古,推荐你阅读孙庆伟老师的新著:《追跡三代》,一部系统全面的夏商周考古学术“问题史”,一部精心谋篇、行文流畅、引人入胜的考古学史,一部对前贤具“了解之同情”、“温情与敬意”的学术史。
 

目录
前言

壹 个性、时势和境遇——顾颉刚如何走上“古史辨”道路
 一、个性
 二、时势
 三、境遇
 四、余论——“最富于为学问而学问的趣味者”
 
贰 问禹为何物——顾颉刚的夏史研究
 一、序言——徐旭生与顾颉刚的“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二、“古史辨”运动初期顾颉刚对夏代史的认识
 三、从两部上古史讲义到《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四、《夏史三论》与《鲧禹的传说》
 五、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夏代史考证
 六、考古学:建设真实夏代史的唯一途径

叁 有心还是无意——李济汾河流域调查与夏文化探索
 一、相关诸说
 二、过程复原
 三、夏文化探索的“史语所传统”

肆 考古学的春天——1977年“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的学术史解读
 一、发起人安金槐
 二、特邀报告人赵芝荃
 三、“搅局者”邹衡
 四、“裁判与舵手”夏鼐

伍 交锋——邹衡的夏商文化论争
 一、引言:还是要向邹衡学习
 二、“同室操戈”:邹衡与郑光(石加)的郑毫之争
 三、西毫还是桐宫:偃师商城引发的争端
 四、最后的声音:关于早期夏文化之争
 五、回音:呼唤邹衡精神

陆 商从哪里来——先商文化探索历程
 一、引言:从张光直与邹衡打赌说起
 二、追寻殷商文化的源头:史语所同仁的集体行动
 三、从辉县到二里头:商文化年代序列的确立
 四、二里岗与二里头:早商文化与夏文化的纠结
 五、“南关外期”与“南关外型”:一字之差的背后
 六、先商文化探索的新高潮:豫东鲁西考古
 七、先商文化探索的新征程:豫北冀南考古

柒 什么可以成为夏商分界的证据——夏商分界研究综述
 一、缘起:韩维周的直觉与陈嘉祥的判断
 二、纷争初起:二里头遗址与夏商分界
 三、高潮:偃师商城与夏商分界
 四、白热化:偃师商城小城与夏商分界
 五、遭遇尴尬:郑州商城与夏商分界
 六、症结:什么可以成为夏商分界的证据

捌 著史与分期——李济与邹衡的殷墟文化研究比较
 一、李济的主旨:建筑“殷商新史”与“新中国上古史”
 二、李济的途径:科学主义至上
 三、从郑州到安阳:邹衡对殷商文化的初步分期
 四、范式的确立:邹衡对殷墟文化的再分期

玖 有心栽花与无心插柳——先周文化探索的早期阶段
 一、徐旭生的陕西古迹调查
 二、苏秉琦的斗鸡台发掘与瓦鬲研究
 三、石璋如的关中考古调查与周都考察
 四、“有心栽花”与“无心插柳”的反思

拾 联裆鬲还是袋足鬲——先周文化探索的困境
 一、丰镐考古的新时代与先周文化的初识
 二、1979:先周文化探索的里程碑
 三、1984:先周文化探索的大转折
 四、邹衡的先周文化再研究
 五、新生代的崛起——以刘军社、张天恩和雷兴山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