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返回

“从平城到洛阳——巩县石窟学术研讨会”在巩义举行

发布时间:2014-11-3 20:02:15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浏览量:265 【字体:  

      2014年10月18-19日,“从平城到洛阳——巩县石窟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巩义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办,由河南省巩义市政府承办。来自高校、地方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等100余人共同出席了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就佛教考古的相关问题、巩县石窟研究、石窟寺田野考古新方法与新技术以及今后佛教考古的主要工作等议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与自由讨论。

详细介绍

      第一天的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徐天进主持。巩义市市长张春阳、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以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三位先生分别致辞。张春阳市长指出佛教实验考古基地的重要性,并希望借本次学术研讨会能进一步深化与北大的合作关系。孙英民副局长强调,河南省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而本次研讨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杭侃院长指出,本次会议的举办的动因,既是为了加强巩县石窟的研究,也是希望能推动佛教实验考古的相关工作。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主办方安排与会人员参观了巩县石窟与巩义市博物馆。今年7月份,有关技术人员曾对巩县石窟进行了全范围的三维激光扫描。主办方设置展板,介绍这次扫描工作的具体情况,还展出了通过导出扫描数据制作的部分造像的3D打印模型。随后,会议代表还参观了位于青龙山慈云寺的佛教实验考古基地,现场观看佛教实验考古的初步成果。 
      2013年11月28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巩义市共同建立了佛教实验考古基地。该基地自建立以来,已取得初步成果,包括模拟开凿了巩县石窟第四窟西壁中心的小龛。该造像龛的雕凿是以正射影像为底图,同时参考了不同角度的照片。而为了更好地体现开龛的过程,工匠开凿了三个不同完成程度的小龛,前两龛停留在施工过程的重要节点上,只有最后一个完工。整个施工过程都有详细的文字、摄影等记录。通过这次实验考古,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造像的基本工序、工时、人工组织以及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本次会议特意安排了与会人员实地考察基地,现场观看这些手工开凿成果,配以工程记录、使用工具的展示与讲解,以期使大家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龛像的形成过程。尽管国内外很早就已开展实验考古,但有明确目的地运用于佛教考古上,这还是首次。 
      在第二天的学术研讨会上,李裕群、杭侃、赵声良、王惠民、赵昆雨、筱原典生等诸位学者先后发表专题讲演,从对巩县石窟的伎乐图像、造像活动特点的探讨,到关于云冈石窟、高平大佛山摩崖造像与忻州大沟湾石窟以及敦煌石窟的相关问题研究,勾勒出北魏石窟从平城到洛阳的发展历程。作为皇家洞窟之一,巩县石窟是北魏社会与宗教文化的艺术结晶。但是,巩县石窟的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有待加强。本次会议的目的之一,是藉各地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巩县石窟的相关研究工作。 
      本次会议还讨论了佛教考古接下来的相关工作,包括编写巩县石窟的报告与举办新一期的石窟考古训练班。国内石窟研究与保护等领域在不断发展,知识背景与研究方法都需要与时俱进,与此同时,相关基础工作仍须由大量专门人才完成,因此,佛教考古人才的培养随之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往届的石窟考古训练班对推进地方的石窟研究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主办方希望籍此会议之际,启动相关准备工作。 
      本次会议专门设置了一场关于佛教实验考古的座谈会。会上,朗视软件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肖婕与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雷玉华两位女士,分别展示了麦积山石窟的数字化与巴中石窟的三维扫描工作,继而引发多位学者关于数字化技术在石窟调查与研究中的使用的讨论,如三维扫描的缺陷、手工测绘的必要性等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郑岩先生认为,手绘或数字化技术是否必要,关键在于其使用的目的。杭侃教授进一步提出,在对石窟进行手工测绘的过程同时也是观察、认识石窟的过程,因此主张在教学中保留这一做法,但是,在石窟寺考古中运用现代测绘技术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问题是如何改进它,使之满足石窟记录的要求。 
      最后,在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丁明夷先生对本次会议作了简要的总结,在肯定了本次研讨会学术意义的同时,鼓励学界及有关方面能继续推动佛教考古工作的发展。 
      本次巩县石窟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在拓展了石窟研究深度的同时,也推动了佛教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展开。然而,这只是工作的开始。自石窟寺考古建立五十余年以来,仍有大量的基础工作需要我们完成,而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与学术环境的变化,又要求学科在研究思路与方法上不断作出调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学界及有关方面能对学科的未来发展投予更多的关注,并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参与到佛教考古的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