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返回

“黄河三角洲盐业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10)

发布时间:2010-6-15 16:14:08  浏览量:1501  【字体:  

图片7.png 

  2010年4月24日-26日,由山东省文物局和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黄河三角洲盐业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寿光市隆重召开。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继2000年7月在英国达勒谟大学举办“东亚考古学大会第二届年会(中坝制盐遗址考古发现研究专场)”、2004年5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扣岑考古研究所举办“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早期盐业生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2006年6月在德国图宾根大学举办的“长江上游盆地古代盐业的比较观察”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国际盐业考古学界的又一次重要的学术盛会,也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盐业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
  此次大会以2002年以来在山东省北部莱州湾沿岸盐业考古遗址调查和寿光双王城商周制盐遗址的发掘为契机,将鲁北-莱州湾地区所发现的制盐遗址群放在全球视野下予以对比和研究,以期将方兴未艾的中国盐业考古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参加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代表有60余位,分别来自国内外20多家考古学研究机构和高校。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严文明教授和李伯谦教授莅临了此次会议。
  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日程安排紧张有序,与会代表对盐业考古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气氛热烈且学术氛围浓厚。从提交论文的地区来看,充分体现了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全球性”视野:除中国之外,还涉及中欧、法国、中美的伯利兹和墨西哥内陆地区、东南亚的越南、菲律宾、东亚的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的盐业考古材料和研究成果;从论文研究的主题看,既有对世界各地最新盐业考古发现的精彩报道和个案的研究,也有全球视野下对盐业考古所得成果及发展前景的宏观回顾和展望,有些学者还在总结世界各地所发现的盐业遗存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今后盐业考古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提出了富有创见的构想。以下为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要议程和主题发言概述。
  4月24日上午九时,“黄河三角洲盐业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山东省文物局由少平副局长的主持下隆重召开。寿光市副市长刘煜东代表寿光市热烈欢迎国内外领导和专家前来寿光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回顾了近年来山东省文博事业的发展概况,并对近年来山东地区盐业考古取得的重大成就予以积极的肯定,希望借助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将盐业考古工作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使之成为实施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的强有力的文化后盾。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司长关强代表国家文物局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寿光双王城遗址群的发现予以极高的评价。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先生对此次大会的召开给予积极的肯定并对中国盐业考古的发展寄以厚望。他简要回顾了中国古史文献以及考古发现中所见的与制盐有关的线索,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尤其是近年来发现的鲁北制盐遗址群在中国盐业考古研究中的意义给予了积极评价。同时他还指出,目前国内盐业考古对池盐和岩盐的研究力度不够,希望今后多加关注。中国盐业考古的兴起与国外学术机构的紧密合作是分不开的,今后的研究要继续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和沟通,并希望通过对盐业遗址点的发现和研究达到重构古代盐业生产乃至社会经济发展面貌的目的。
  在开幕式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扣岑考古研究所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安排举行了《中国盐业考古-国际视野下的比较观察》(第二集)一书的首发仪式。
  上午十时,在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徐天进教授主持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副所长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扣岑考古研究所罗泰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李水城教授作了题为《“微‘盐’大义”—盐业考古在中国》的主题报告。报告简要回顾了英法等国历史悠久的盐业考古史,以之为背景说明中国的盐业考古起步较晚,由于注重与国外的交流和合作,使得中国盐业考古起点高,发展势头迅猛,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瞩目的学术成果。他还系统地梳理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中国考古学家与国外考古学家合作在中国境内所进行的盐业考古调查和发掘,介绍了以长江三峡中坝遗址、黄河下游莱州湾双王城遗址为代表的重要发现以及近年在成都平原、四川盐源,长江中游的清江盆地,山西东下冯遗址、芮城清凉寺、华南珠江口地区新的考古发现及探索,指出除考古发现外,也要重视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近年来在藏、滇、琼等地保留下来的民族传统制盐工艺的民族学研究也给予了积极评价。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副所长作了题为《鲁北沿海地区古代盐业的收获与展望》的主题发言。他概括介绍了近年来鲁北盐业考古的调查和发掘收获:通过对盔形器的研究,基本厘清了其制盐功用与年代序列;通过区域考古调查,基本摸清了商周时期鲁北地区的制盐遗址群的分布;通过发掘,对商周及宋元时期的制盐作坊结构和制盐工艺都有了初步的把握;对东周时期大型盔形器制盐工具的研究引发出了“齐国盐业研究”的新课题。提出今后盐业考古研究的着力点是继续开展盐业遗址的专题调查,对已发现遗址群进行大规模发掘工作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开展“商周盐业”和“齐国盐业研究”两大盐业考古课题研究;在研究理念上,坚持中国盐业考古所秉持的多学科合作与中外合作的传统,并努力做好盐业遗址的保护工作。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扣岑考古研究所罗泰教授作了题为《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盐业考古》的主题发言。他概述了迄今为止全世界各地盐业考古取得的成果,以及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盐业考古的进展。通过中外之间对比,得出了早期制盐业在全球范围内一致性的特点,指出盐业考古的研究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区域间考古学材料的对比是盐业考古的一个重要特点。此外,他从盐业考古的定义与定位、盐业考古的意义(主要是对中国古史研究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和评论。对中国盐业考古的发展前景表示出极大的信心,强调中国盐业考古的时代下限可以晚至明清乃至近现代;除了在研究中要重视物理、化学等最新科技手段的应用外,还要重视与制盐遗存所共生的文化情境(如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下午,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主任王青、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林的先后主持下,研讨会进入论文宣读与讨论环节。先后有八位学者宣读了提交的论文。
  来自台湾大学人类学系的陈伯桢博士作了题为《从比较的观点看陶器制盐遗址考古学研究的若干问题》的发言。从早期盐业出现的时机、制盐遗址区位的选择、陶器制盐遗址的共同特性、制盐遗迹的共同特性和盐业考古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对盐业考古进行了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关于早期盐业出现的时机,他提出“盐的生产应自农业起源以后”且“各地盐生产开始的时机应是不同时的”的观点,盐生产的出现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还有满足人们对可口食物的欲望以及盐在其他方面诸如药用功用的因素。通过对世界范围内目前已发现的制盐遗址的分析与归纳,他提出制盐遗址区位选择在原料(主要是盐卤)、燃料(木材、煤炭等)以及交通运输这三大主要考量指标上的共同性。对于制盐遗址和遗迹的共通性,他还分别从制盐陶器(briquetage)的分类与器型演变、制盐方式、制盐陶器的堆积特点、制盐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痕迹、制盐陶器的标准化等诸方面一一切入,为今后制盐遗址的发现、辨认与研究分析等方面提供了相对完备的比对范式。由于盐业考古本身特有的属性,他特别指出今后在盐业考古遗址的发掘、研究,特别是报告的编写体例等方面需要做出一些适应性的调整。
  来自法国国家博物馆奥利维(Laurent Olivier )教授做了题为《法国洛林马萨尔塞耶河谷遗址的制盐陶器—早期铁器时代“原始工业”的盐业生产》的发言。他回顾了作为欧洲盐业考古的发源地—塞耶制盐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的历史,介绍了各阶段的研究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法及取得的成果,着重介绍了2001年以来的研究概况。
  来自法国布列斯特大学的魏赫兹(Bruno Wirtz)教授做了题为《马萨尔塞耶遗址物理勘探调查》的发言。主要侧重介绍了他们如何将地质学、物理学、数学和统计学等知识运用到盐业遗址调查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何运用电磁、探地雷达等物理的手段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推导出一个数学模型并将之运用到遗址的寻找和预测。
  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地理与人类学系的麦基洛普(Heather Mckillop)教授以近年来在中美洲伯利兹(Belize)沿海发现的古典玛雅时期的盐业考古遗迹为主题,简述了在被海水淹没的情形下如何进行盐业遗址调查与记录和初步的研究。他们在水下所发现的木构建筑遗迹和大量散落的制盐陶器碎片、独木舟木浆等显示出该地区在玛雅古典时代晚期已出现了盐业生产与贸易。
  由于冰岛火山爆发未能出席此次会议的两位国外学者卡斯特隆(Blas Castellón,墨西哥国立人类学研究所)、赫内克(Andreas Reinecke,德国考古研究院)给大会提交了论文,并分别由陈伯桢博士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扣岑考古研究所的叶娃博士代为宣读。
  卡斯特隆简述了墨西哥南部米斯特克地区(Mixtec)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制盐陶器,并由此推测内陆地区的制盐方法。着重分析了制盐遗址中发现的泥陶遗物,其功能应为过滤卤水增加卤水浓度的设施。通过对不同制盐遗址的对比,他认为制盐技术的差异可能是适应不同环境和资源分布状况的结果。
  赫内克介绍了近年来和越南考古机构合作在越南南部邱于厨(Gò Ô Chua)遗址发现的制盐遗迹和遗物。通过研究,他认为邱于厨以及附近的几处遗址是公元前1000-公元前500年时使用海水煮盐的生产场所,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越南史前制盐业的唯一证据。
  来自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的李浪林先生以《珠江口史前煮盐证据的探索》为题,对珠江口史前煮盐陶器进行了蠡测。通过参考对比国外制盐陶器的特征,他认为珠江口史前和历史时期遗址发现的一种型态稳定、功用不明的小型陶釜(罐)很可能是制盐陶器。与会代表就他的这一推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山东大学考古学系王青教授的报告是《山东东营南河崖西周煮盐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他简要介绍了近年在山东东营南河崖制盐遗址所做的发掘与研究,以及发现的盔形器、卤水坑、刮卤摊场、淋卤坑和盐灶等遗迹。通过对盔形器的类型学分析,他认为该制盐遗址年代为西周中晚期,上限可早至商代晚期。此外,他还依据遗址中发现的贝壳类遗存推测了盐业生产的季节。
  4月25日,大会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正在发掘的寿光双王城制盐遗址、现代制盐工厂、昌邑市博物馆以及新近发现的一批东周时期的制盐遗址。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与会代表深化了对盐业考古重要性的理解,也意识到了中国盐业考古巨大的发展潜力。

图片6.png 

  4月26日,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副所长的主持下,先后有六位学者进行发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林先生做了题为《西藏芒康盐井盐田考古调查》的报告。简要介绍了芒康盐井盐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该地区现在的制盐技术和流程,特别强调了其重要的文化价值。芒康盐井盐田“活化石”的民族学调查和研究无疑为古代盐业考古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民族学证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冯时先生从古文字学的视角研究了先秦时期的储盐器皿,为盐业考古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他通过对考古发现和传世的若干件青铜容器上自铭文的解读和研究,推测当时常见的一种高度30公分左右、自铭为錍或鈚(pi)的青铜小口扁壶应该是当时的储盐器。汉代发现带有“盐豉万石”的陶壶也是用于储盐的器物。他的这一研究为盐业考古提供了文字学佐证,这一做法和尝试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肯定。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智彬先生围绕重庆中坝制盐遗址的发现和研究阐述了这一遗址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坝遗址发现的大量制盐遗迹和制盐陶器的介绍和研究,揭示了中坝遗址从新石器时代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长达五千年的制盐发展史。
  四川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志清先生介绍了近年在四川盐源盆地所做的盐业考古调查。介绍了盐源县的自然地理环境,梳理了古代文献记载中当地有关盐业生产的史料,为后期区域性考古调查的开展做了基础性铺垫工作。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人类学系关玉琳(Gwen P. Bennett)博士对重庆中坝制盐遗址出土的石器进行了研究,试图从中坝遗址的石器考察该址的盐业生产过程。通过对中坝遗址用于砍伐和加工木材的石斧和石锛等石器原料产地及制作和使用区域的研究,得出了其原料产地与使用区域不一致的结论。关玉琳认为,这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该地区盐业生产规模扩大的一种表现。即盐业生产规模扩大必须要有足够的木材作为燃料,将石斧和石锛等砍伐工具遗留在木材砍伐区是为了便于向外扩大木材砍伐区域的一种策略。该论点引起与会代表的积极探讨,对制盐遗址中石器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党浩先生对昌邑市最新调查发现的制盐遗迹和遗存进行了介绍。使与会代表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昌邑市参观考察的制盐遗存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为该地区下一步盐业考古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图片5.png 

  闭幕式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同修所长主持。在闭幕式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仁湘先生代表与会专家进行发言。他肯定了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的积极意义和取得的成果,并对中国盐业考古的性质、意义、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精彩的阐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在闭幕式上为此次大会进行了总结。从会议主题、研究区域、研究主旨和研究方法等不同的角度认为此次会议举办的非常成功,并对寿光市政府、会议的承办方及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同时也提出了盐业考古所面临的问题和研究中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指出盐业考古研究中有些具体概念和方法还有待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可谓任重而道远。特别强调在盐业考古研究中必须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结论要十分谨慎。最后,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王永波先生做了发言,对与会代表关注的热点问题再次进行了讨论,并对一些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4月26日中午,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闭幕。 (温成浩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