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返回

“人类遗产的诠释——共享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08)

发布时间:2009-11-16 11:29:17  浏览量:468  【字体:  

2008年11月4日至7日,由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赞助,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国际中心(ICCHA,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系合办机构)、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文化与遗产国际中心联合主办的“人类遗产的诠释——共享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隆重召开。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伦敦大学考古学院院长Stephen Shennan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艺术与文化学院院长Peter Stone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荷兰、澳大利亚、南非、印度、黎巴嫩十几个国家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和代表参加了会议。

当今考古学已经发展成拥有大量不同受众的多样化学科,考古学家们所从事的各种领域的研究和各类学术成果日益受到业内外的关注,不同受众对考古学的期待也为考古学家所必须重视。因此,针对这一愈发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本次会议以“共享考古(sharing archeology)”为主题,征集到论文40余篇,其内容涉及考古学成果多层次多角度的共享、考古教育、考古学与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的关系、新技术与考古成果的传播等多个方面。

11月4日与会学者参观了“周口店”遗址 和 “大葆台”汉墓,对考古遗址的保护、共享、利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研讨会于11月5日至7日正式召开。会议首先就考古学与其他学科或领域的共享进行探讨,袁靖、Thilo Renhren、夏正楷、宋新潮、Anne Pyburn、李零、唐晓峰、段清波、Stewart Waller、魏纪等学者分别从科技考古、古环境学、博物馆学、教育学、历史地理学、数字化技术等不同的角度介绍其与考古学的共享,指出共享中的收获与困境。与会学者对中国大遗址保护及数字化技术在考古学中的使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展开热烈的讨论。他们指出,中国针对大遗址的保护是在短时间之内实施了大规模的行动,对城市景观和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相对而言,西方社会的大遗址保护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其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就不及中国表现得那么强烈。对于中国大遗址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与会专家表示,应该加强法律制度的完善,依法保护,并注重对居民遗址保护意识的教育。此外,专家们还指出,基于数字化技术专家与考古学家的有效合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必将促进考古学的研究与发展。

会议第二部分,与会专家就考古学与大众的共享进行介绍、探索和讨论。分别由范佳翎、汪涛、Innocent Pakirayi、徐天进、Lyn Leader-Elliott、Shahina Farid、曹兵武、苏伯民、Akira Matsuda、Joanne Farchakh Bajjaly、唐继根、董琦、王明钦、阎东、Mike Pearson、朱乃诚、孙莉、庞睿、徐雁、蔡炜等就中国的公众考古、南非考古学与社区参与、旅游分享、Çatalhöyük项目、考古资料及其传播、考古与文物保护关系、日本的考古学与新闻报道、利用媒体拯救遗产、殷墟遗址、考古学与社会教育、考古学成果的即时展示与传播、中国传媒的任务和职责、遗址利用方式探究、中国考古网的建设、社群利益的均衡以及中学生与考古学、收藏古艺术品的“四求”等专题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所接触和认识的公众考古学。专家们首先对与公众考古学的定义进行了解析,认为“公众”是基于非考古专业的一个范围,强调考古的共享和参与。继而针对考古学与媒体的关系各抒己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的考古学家逐步发生变化,逐渐以开放、主动的心态迎接媒体的采访,而媒体也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传播给观众。因此,就产生了现阶段考古学与媒体相互需要,合作日趋密切的情况。经讨论,与会专家达成共识,考古学家与媒体有着不同的立场,对问题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但他们应该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不存在谁依赖谁的问题,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宣传文化遗产。因此,专家有责任利用其专业知识帮助媒体,媒体也有义务将最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受众,二者应该相互理解,建立更好的交流平台,寻求更多的合作方式。此外,中国学者还向外国学者介绍了中国媒体报道与考古学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外国学者关于中国政治因素控制媒体的误解。

大会最后讨论了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会议中,孙华、Dougald O’Reilly、Surendra Pachauri、Dominic Perring、陈同滨分别以中国大遗址保护、柬埔寨遗产破坏行为、印度的非法文物买卖活动、主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整体保护”理念下的遗产保护和考古学研究为题,阐释近年来在遗产保护方面的观察、研究与心得。与会者首先针对发掘品与传世品的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传世的文物可以通过合法的商店、艺术品拍卖会等媒介合法买卖和收藏,其间有学者提出,收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对文物的保护。继而,与会专家强调了一个近三十年来日渐突出且不可忽视的问题,即由于文物流通与市场交易的所产生的高额经济利益,导致一些不法分子不顾法律的约束,对遗址、墓葬进行盗掘,严重破坏了遗址本体。会议中,专家们一致呼吁加强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加大文物监管与执法力度,善待遗址。此外,专家们还表示,文物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须尊重考古学家的意见,编制单位应与考古发掘队密切合作,重视考古学的参与,以利于遗址的全面认识和有效保护。

学术探讨期间,与会学者针对当今遗产研究、保护与共享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其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本次会议为国内外专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其研讨结论也将为今后国内考古成果的共享、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更重要的是,大会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其引发的思考与讨论,必将成为公众考古学和遗产保护理论和研究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