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返回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 苏秉琦的圆梦之旅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

 

苏秉琦先生是新中国考古学的主要奠基人,是考古学“中国学派”的倡导者,是北京大学考古学科的创办人。

2019年是苏秉琦先生诞辰110周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定于2019年10月12日至13日举办“苏秉琦与中国考古学:反思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此我们整理了苏秉琦先生珍贵的图像与音频资料,让时间再从百余年前重新流淌,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位考古学思想家的圆梦之旅,重温他孜孜以求的“人民的事业”和“世界的中国考古学”。

 

◇1909年

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

◇1928年

考入国立师范大学文科预科。

◇1930年

在师大文科预科结业,升入师范大学本科历史系。在校期间,选社会学为副系,听过属于不同思潮、不同学派的课程。

◇1934年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获“文学士”学位;

进入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工作,分配到考古组,任助理员;

参加陕西宝鸡斗鸡台遗址的第二次发掘。

◇1935年

上半年,继续斗鸡台遗址的发掘;

下半年,在北平对发掘资料进行初步整理。

◇1937年

上半年完成陕西宝鸡斗鸡台沟东区墓葬资料的整理;

抗战爆发后,滞留北平,学习德语。

◇1939年

抵达昆明,开始编写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发掘报告。

◇1941年

《陕西省宝鸡县斗鸡台发掘所得瓦鬲的研究》完稿,在其中将鬲分为四类,总结出鬲的发展演变体系,原稿送商务印书馆,日军攻占香港,下落不明。

◇1948年

《斗鸡台沟东区墓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50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任副研究员;

发掘河南辉县固围村墓葬,任发掘团秘书,并负责固围村2号大墓的发掘。

◇1951年

率石兴邦、王伯洪、白万玉等对西安附近的遗址做了2个多月的调查。

◇1952年

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开学;

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委派,到北京大学担任考古教研室主任;

参加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学计划讨论会,奠定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

担任《考古学通论》、《考古学方法》、《中国历史考古学》、《中国考古学史》教学小组成员。◇1953年

与阎文儒、宿白等率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50级本科生赴大同云冈石窟进行教学实习;

第二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开学,参与主持训练班工作;

任《考古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1954年

负责第三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的教学工作;

主持修订北京大学《1954-1955年度考古教研室工作计划》;

在北京大学与郭宝钧、宿白讲授新开课程《中国历史考古》;

主持河南洛阳中州路发掘,北京大学考古51级本科生参加实习。

◇1955年

《考古通讯》创刊,任编辑委员会委员;

作为班委会成员主持第四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

◇1956年

晋升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工作。

◇1957年

指导北京大学考古54级本科生洛阳实习,整理考古所在涧河东、西两岸的发掘资料,并发掘涧东纺织厂工地;

增补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9年

领衔与安志敏、林寿晋合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为该书撰写《结语》部分,把单元、组合、型与式以严密的逻辑性给予清晰的概括性表达,将260座东周墓及随葬陶器分为四组七期,并从中揭示出春秋战国之际的重大社会变革;

指导张忠培编写《元君庙仰韶墓地》,将墓地分为以合葬墓、墓区及墓地为代表的家族、氏族和部落三级组织。

◇1960年

与宿白共同组织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的教师、研究生和进修教师集体编写《中国考古学》铅印本。

◇1961年

主持编写《华县发掘报告》,杨建芳、张忠培参加;

与宿白分头到北京大学考古专业57级本科生毕业实习地点进行辅导。

◇1962年

当选北京大学历史系系务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59级本科生在高明、严文明、李伯谦等带领下到河南安阳参加生产实习,为此制定《实习大纲》、《实习计划草案》及《考古发掘注意事项》等;

到山西侯马指导北京大学58级部分学生的专题实习。

◇1965年

在《考古学报》上发表《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

◇1970年

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多数干部被下放到河南信阳的五七干校,曾利用劳动间隙与夏鼐等到遗址作业余考古勘察活动。

◇1975年

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给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生作学术报告,第一次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

◇1977年

在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作题为《中国古代文化起源问题》的专题讲座,在中央民族大学作题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学术报告;

到浙江河姆渡遗址发掘工地考察。

◇1979年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

在西安参加全国考古学规划会议和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大会,任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会后观摩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发掘资料。

◇1981年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一文正式发表于《文物》1981年第5期,将当时中国人口密集地区的考古文化分作大致同步发展又互相影响的6大区,引起了热烈反响;

以《考古类型学的新课题》为题为北京大学77、78级学生作演讲;

参加北京市史学会、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纪年中国共产党六十周年报告会,发表题为《建国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的讲话,指出“在国际范围的考古学研究中,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学派开始出现了”。

◇1982年

从本年起连续5年内,倡议并主持召开了河北蔚县、辽宁喀左、朝阳、内蒙古呼和浩特、辽宁兴城、山西侯马、甘肃兰州、秦安、内蒙古包头等地的专题考古系列座谈会,以考古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指导各地考古工作,并重新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的课题;

提出筹办连续性出版物《考古学文化论集》,以反映我国考古学建设过程中的脚步和这一辈人的集体成果,并担任该文集主编。

◇1983年

率19位专家考察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并在朝阳召开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座谈会上讲话,强调这一地区在我国古代文明缔造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建议在凌源、建平、喀左三县交界地带多做工作,会后不久,牛河梁遗址发现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

◇1984年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出版,收录重要论著23篇,共38万字;

出席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成立大会,被聘为名誉会长。

◇1985年

参加在福州召开的全国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座谈会,作《关于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问题》的讲话;

应《中国通史》总主编白寿彝教授邀请,担任第二卷《远古时代》主编,就编写指导思想作了系统发言,提出要体现由考古学家写中国史前史的特点和水平;

在辽宁兴城座谈会,作题为《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和大课题》的学术报告,指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是作为学科目标提出的,古文化古城古国则明确了工作的重点,是把区系类型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心环节,是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大课题,从而为即将到来的中国文明起源的大讨论从理论到实践都做了准备。

◇1986年

为《中原文物》杂志纪念仰韶村遗址发现六十五周年特辑作序,提出中华文化起源和文明起源多源性的观点,认为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应从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结合上取得突破;

从兰州转包头,考察大青山南麓阿善沟门村祭坛遗址,出席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座谈会;

主持在沈阳举行的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被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1987年

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十周年,以《向建立中国学派的目标攀登》为题撰文,指出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理论和文明起源研究基础上实现考古哲学化和普及化,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的三大步和主要目标;

在辽宁兴城进行工作疗养,期间作《从中国文化起源到中国文明起源》的学术报告,对几年来中国文明起源的讨论作了初步总结。

◇1989年

主持在长沙召开的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致开幕词和闭幕词。

◇1991年

正式提出“重建中国史前史”的设想,连续发文指出建立史前时代信史的任务应由考古学家承担,并提出包括中国文明起源、中华民族最初形成与发展、中国文化传统的直根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跨世纪的大课题。

◇1992年

正式提出“世界的中国考古学”的新课题;

由汪遵国、邵望平整理以《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为题的访谈录,对“世界的中国考古学”作进一步阐述,指出这是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目标。

◇1993年

参加为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建立四十周年和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馆而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议,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第一次系统提出中国古代国家形成三部曲(古国——方国——帝国)并与世界诸文明古国相比较;

在雁北考察并工作疗养,作《晋文化与北朝文化研究的新课题》的学术报告;

在济南主持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闭幕词中提出了中国国家形成的“三模式”:“北方地区为‘原生型’、中原地区为‘次生型’、北方草原地区为‘续生型’”。

◇1994年

第二部论文集《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6年

应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总编辑陈万雄先生邀请,由郭大顺陪同到深圳进行工作疗养,口述《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内容。

◇1997年

在北京逝世。遵遗愿,将藏书捐赠北京大学考古系,建立“苏秉琦图书室”,在北京大学筹设“苏秉琦奖学基金”。

 

文字部分摘录自郭大顺、高炜编:《苏秉琦年谱(1909-1997)》,载宿白主编:《苏秉琦先生纪念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9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