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
返回觅古在杭城——北京大学2016年中学生考古暑期课堂结业仪式在杭州举行
2016-07-28
这一天来的悄声无息,这一天来的意味深长,这一天来的无可奈何。7月25日——北京大学2016年考古暑期课堂的最后一天,就这样“无情”地来了。
晚上七点,结业仪式正式开始,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良渚博物院的多位老师出席。
北京大学2016年中学生考古暑期课堂结业仪式现场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所长首先致辞。刘所长多次为考古夏令营和考古暑期课堂的学员们举办讲座,对这项活动的意义十分了解。他说:“很高兴能再次看到同学们热情的笑脸。十天里,大家一同领略了杭州的历史与人文,看到了考古学的真实面貌,希望这十天能给同学们的人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所长致辞
接下来是良渚博物院马东峰院长讲话。作为考古暑期课堂的主办方之一,马院长感谢浙江文物考古界同仁对暑期课堂的大力支持,肯定了暑期课堂期间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当谈到考古暑期课堂开办目的时,马院长说:“我们是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来开办暑期课堂的,只要能让更多地人看到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一代一代的人去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良渚博物院马东峰院长在讲话
来自江苏省泗阳中学的石千起同学作为学员代表发言。石同学以“考古学是什么”为主题,诉说了自己十天考古之行的感悟。她说,“怀揣着心中无数的问号:考古究竟是什么?考古能给我带来什么?我一次次的聆听老师悉心的讲解,一次次的详细记录,一次次的动手挖掘,在这些过程中,考古让我平静了下来。我发现:考古其实是剔除了所有浮躁、喧哗,以及其他华丽却毫无意义的装饰之后,一种最基本的存在。我也似乎找到了,在我心中,考古背后所蕴含的精神:脱掉所有浮夸、虚饰、繁褥的外表,脚踏实地。这或许就是让我决定想要在考古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原因。”是啊,十天虽然不长,但就像石千起同学那样,每一位学员都找到了自己心中最真实的考古,这一份真实帮助他们明确了人生的方向。
学员代表石千起同学发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崔秀琳博士代表全体带队老师发言。她回顾了这十天与同学们相处的点点滴滴,肯定了同学们追寻古迹、探索历史的热忱与担当。她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历史的传承和未来的探索需要同学们勇于承担,而考古暑期课堂正是要激发大家的这种担当。最后,崔老师给出了同学们几点建议:“第一,要敢于拼搏,敢于担当,没有起伏和岔路的人生旅途是枯燥的,你们风华正茂,又聪明勤奋,有的是时间勇敢地去探索,去打拼,没有什么是伤不起的,所以请勇敢地迈出探索的步伐,世界就在你脚下。第二,要学会保持本心,做自己。在保持善良以及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基本道德尺度下,坚持自我,不要为世俗的眼光改变自己应有的操守,不媚俗,不盲从,以自信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每一个挑战。第三,也是我们整个暑期课堂一直在讲的,要有那么一点点情怀,面包固然重要,但心里那棵纯洁的水仙花也不可放弃,要有为了自己的理想永不妥协,甘之如饴,即使面对挫折也不改其乐的态度和‘纵千万人,吾往矣’的浪漫与决心。”
带队老师代表崔秀琳博士发言
最后,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徐天进教授讲话。徐老师回顾了当初创办考古夏令营的初衷,肯定了近些年来考古夏令营和暑期课堂所取得的成绩,再次感谢了地方文博机构对考古暑期课堂的大力支持。徐老师说,“考古暑期课堂带给我们的主要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即如何去透物见人。上不上北大,学不学考古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同学们学会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
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徐天进教授讲话
至此,为期十天的考古暑期课堂正式画上了句号。来自大江南北的学员、老师们聚集在杭州,大家拿起手铲,亲身揭开被泥土掩埋的历史;大家参观遗址,亲身感受古人昔日的风采;大家走进博物馆,亲身体会古人生活的世界……这是一段短暂的相遇,却又是一段弥足珍贵的记忆。这段记忆,值得我们一辈子珍藏。不说再见,因为我们的那一颗考古心永远跳动!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邮编:100871
邮箱:webmaster@pku.edu.cn
-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
京ICP备0506507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4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