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
[2] a. 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b. Edward Harris, Principles of Archaeological Stratigraphy (2nd edition), Academic Press,1989.
[3] a. 苏秉琦、殷玮璋:《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文物》1982年第4期。b. 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见《考古学文化论集》(1),文物出版社,1987年。c. 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第5期。d. 严文明:《考古遗址的发掘方法》,见《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e. 张弛:《理论、方法与实践之间—中国田野考古对遗址堆积物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见《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f. 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文物出版社,2009年。
[4] a. 林壹:《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再思考》,《考古》2016年第3期。b. 何琨宇:《浅述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的演进》,《南方文物》2008年第1期。c. 陈全家、李有骞:《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方法述要》,见《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
[5] Spaulding, A., The Dimensions of Archaeology, Dole G.E. and Carneino R.L.(eds.), Essays in the Science of Culture,Thomas Y. Cruwell Company, 1960.
[6]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陈淳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六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7] 张光直著,曹兵武译:《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8] 张守信:《理论地层学与应用地层学:现代地层学概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9] 同[2] b。
[10] 同[8]。
[11] Charles Lyell, Principles of Geology(4th Edition),Murray, 1835.
[12] 同[2]b。
[13] 同[2]a。
[14] a.同[2]a。b.同[3]b。c.同[3]c。d.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15] J. Gunnar Andersson (E. Classen Tr.), Children of the Yellow Earth: Studies in Prehistoric China,Kegan Paul, 1934.
[16] 同[3]b。
[17] 傅斯年等:《城子崖》,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
[18] 梁思永:《后冈发掘小记》、《小屯龙山与仰韶》,见《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
[19] 虽然后冈遗址发掘的两篇报告中并未描述具体的发掘方法,但陈星灿先生通过分析发掘者的地层描述、记录方式等认为该次发掘为按 “文化层”发掘。参见注[14]d第233~236页。
[20] 同[3]b。
[21] 布勒等著,李英华等译:《中国的旧石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13年。
[22] a. 裴文中:《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地震出版社,2001年。b. 贾兰坡、黄慰文:《周口店发掘记》,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23] 同[22]a。
[24] 1932年周口店第1地点是按探沟所得对地层的认识布方发掘,但发掘者们并未交代探方发掘的过程中是按“水平层”还是按“地层”发掘,原发掘者描述发掘到5米深后,再挖新的探沟,可能是把5米堆积看作一个“水平层”。
[25] 同[22]b。
[26] 贾兰坡:《中国猿人化石产地1958年发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年第1期。
[27] a.赵资奎、李炎贤:《中国猿人化石产地1959年发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0年第1期。b.赵资奎、戴尔俭:《中国猿人化石产地1960年发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第4期。
[28] 中美泥河湾考古队:《飞梁遗址发掘报告》,见《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
[29] Pei, W. C., On the Upper Cave Industry,见《中国古生物志》新丁种第9号,1939年。
[30] 同[26]。
[31] a. 裴文中、张森水:《中国猿人石器研究》,见《中国古生物志》新丁种第12号,科学出版社,1985年。b. 吴汝康等:《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1985年。c. 陈铁梅、周力平:《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年代综述兼评该遗址的铝铍埋藏年龄》,《人类学学报》2009年第3期。d. Weiner, S. et al.,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Fire at Zhoukoudian, China,Science, vol. 281, 1998.
[32] 以往表达为自然层,但此处使用堆积层,既包括文化堆积层,也包括自然堆积层。
[33] 同[4]b。
[34] 陈福友等:《宁夏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2012年第4期。
[35] a. Alperson-Afil, N., Goren-Inbar, N., The Acheulian Site of Gesher Benot Ya‘aqov (Volume Ⅱ),Springer, 2010. b. Rabinovich, R., et al., The Acheulian Site of Gesher Benot Ya‘aqov (Volume Ⅲ), Springer, 2012.
[36] a. 本文第一作者参与由康纳德(Nicholas Conard)教授组织的南非斯布杜(Sibudu)遗址的发掘采用此方法,此方法也是康纳德教授野外发掘的标准方法。b. Will, M., Conard, N., Assemblage Variability and Bifacial Points in the Lowermost Sibudan Layers at Sibudu, South Africa, 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vol. 10, 2016.
[37] 得益于与麦克弗伦(Shannon McPherron)博士的讨论。
[38] a. 李锋等:《甘肃徐家城旧石器遗址石制品拼合研究》,《人类学学报》2015年第2期。b. 谢飞、李珺:《岑家湾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及地点性质的研究》,《人类学学报》1993年第3期。c. 王社江:《洛南花石浪龙牙洞1995年出土石制品的拼合研究》,《人类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9] 栗静舒、彭菲:《古脊椎所在水洞沟遗址举办旧石器遗址野外发掘数字化技术研讨班》,《人类学学报》2014年第4期。
[40] 周振宇:《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在旧石器时代遗址田野考古中的应用》,《考古》2016年第7期。
[41] 冯恩学主编:《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42] 张东菊等:《甘肃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科学通报》2010年第10期。
[43]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调查发掘新收获》,《考古与文物》2015年第2期。
[44] 王幼平:《华南晚更新世晚期人类行为复杂化的个案—江西万年吊桶环遗址的发现》,《人类学学报》2016年第3期。
[45] a.赵辉:《遗址中的“地面”及其清理》,《文物季刊》1998年第2期。b.蒋乐平:《地层与生活面》,《南方文物》1994年第3期。
[46] 陈子文等:《福建三明船帆洞旧石器遗址》,《人类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7] 同[34]。
[48] 刘德银、王幼平:《鸡公山遗址发掘初步报告》,《人类学学报》2001年第2期。
[49] a. 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哈尔滨市文化局:《阎家岗—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营地遗址》,文物出版社,1987年。b. 黄可佳:《哈尔滨阎家岗遗址动物骨骼圈状堆积的初步研究》,《考古》2008年第1期。c.于汇历:《哈尔滨阎家岗遗址动物骨骼圈状结构的再研究》,《考古》2011年第7期。d. 于汇历等:《哈尔滨阎家岗遗址的地质背景》,《人类学学报》2010年第4期。e. 魏屹等:《试论阎家岗遗址动物骨骼圈状堆积的性质》,《人类学学报》2012年第3期。
[50] 房迎三等:《安徽宁国毛竹山发现的旧石器早期遗存》,《人类学学报》2001年第2期。
[51] Nadel, D., et al., Stone Age Hut in Israel Yields World’s Oldest Evidence of Bedd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vol. 101,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