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重大项目

返回

1、聚落演变与早期文明(2000年)

2010-11-4 

课题名称:《聚落演变与早期文明》

项目负责人:严文明

项目批准号:2000ZDXM780001

项目状态:已结项


一、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早期文明或国家的形成”是世界性课题,受到人文学界的普遍关注。中国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中国或东方的早期文明或国家的形成”问题的研究,在这个世界性课题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这个问题又是自本世纪前期“疑古派”摧毁旧上古史体系以来,重建上古史的核心课题,故对中国学术的发展有更深一层意义。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考古学提供的新资料基础上取得的,例如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之于商史研究,仰韶、龙山文化的发现之于中国文明的史前基础的认识,以及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之于夏史的探索等等。80年代中期以来,田野考古取得重大突破,各地陆续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的史前文明遗存,史前向原史时代的过渡期资料也得到大幅度充实,以及考古学在古代文化时空框架体系重建和历史脉络梳理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从考古学角度,深入而系统地进行早期文明研究的各种条件日臻成熟。“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将充分发挥资料、技术和专家学者群的优势,在这一研究领域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认为,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1,无论人类在历史的哪个领域取得的进步,都将最终作用到并体现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化进程上来。因此,文明化过程即史前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主干。以此为课题,即把握住了重建中国史前史的纲领。随这个课题的深入,也必将带动诸多历史领域的研究。

2,过去有关中国古代文明以及中国社会、文化的特征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与西方世界的比较研究中得到的。然而由于史前史重建工作的滞后,很少能提供之所以形成这些特征现象的历史原因,使得这种比较研究难以在深层次上进行。本课题将通过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角度重建这段历史过程,并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重新归纳总结中国早期文明的特点、性质,以及它们形成的历史原因,从而为世界范围的比较研究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3,进行这个课题的研究,必将对考古资料,以及获得这些资料的田野考古技术、方法乃至考古学理论等都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将促进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

这个课题,将是一个十分长期的任务。在下面小节,我们将根据对现行研究中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具可行性的目标。

二、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早期文明或国家的形成课题涉及范围起自农业技术发明以来,尤其是距今9000年前进入农业社会以来,以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为中心的地区,人类社会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下限止于夏商时期。

1,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学术界对早期文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一些与文明有关的考古资料的定性研究,如某某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等等。另一个方面是将不同时代的资料排列开来,用简单的社会进化论进行解释,如从物质文化面貌看,某时代较前个时代有那些进 步发展等等。这两种研究都停留在物质资料的表层现象上,很少涉及其背后的社会变化等深层次探讨,同时,大多数研究把整个中国史前时代视为单一的进化过程,忽视了它实为一个头绪众多、跌宕起伏、极其复杂纷繁的历史过程。其实,现有的研究,已经使得考古学界从两个方面初步触摸到了这段历史的复杂性:其一,考古学文化区系研究,已经将史前文化划分为若干有相对独立演变谱系的文化区,不同文化区之间又因时因地结成错综的相互关系,这可以视为对史前历史脉络的基本认识;其二,已有的资料亦初步反映出,各区文化在其文明化进程的物质文化面貌表现、发达时间、归宿等方面也存在许多差别乃至迥然不同。因此,现阶段研究重点应当放在以已有的历史脉络认识为线索,复原这段复杂历史过程的内容方面,包括:

(1),逐一梳理各个文化区的文明化历程,复原在“多元一体”的历史趋势中,各地文化发展演变的实态;

(2),通过比较各文化区的文明化过程,切实把握各地方文明的特征、彼此的差别及其原因;

(3),在各地方文明的比较研究中,识别彼此间交流、融会的具体内容,以探究“多元一体”的历史内容,以及诸地方文化之所以走上“多元一体”化的原因;

(4),通过以上三方面研究,逐步总结抽象出史前中国文明的特征和特质,从而找到理解继之而起的夏商早期国家特点、性质等问题的钥匙。

2,研究方法

针对考古资料绝大多数系物质遗存,不能直接叙述史实的特点,从60年代以来,考古学逐渐发展起以聚落为发掘和研究的单位,通过对人们各种遗存在聚落中相互关系的分析,复原聚落居民各种行为的研究方法,即聚落形态研究。聚落形态研究在中国考古学中起步较早,但因为种种原因,直到近年才有比较普遍的开展,而将其运用于早期文明的研究,还仅仅是开始。但我们认为,只有认真分析复原不同时期的聚落生活内容,并把它们串联成一个历史过程,来考察社会生活各领域、各层面的演变,才是深化早期文明研究的唯一有效途径。此也是本课题定名为“聚落演变与早期文明”的原因。

北京大学开展聚落形态的田野考古和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积累了包括山东、河南、内蒙古、湖北、浙江、广东等地在内的新石器至铜石并用时代的大量聚落资料,以及殷周时期陕西、山西、北京、等地区的都城遗址资料,已经做出一批研究成果,并形成老中青配伍合理的研究队伍,有实现这一途径的研究之能力。为了更好地完成课题,我们还计划针对某些资料薄弱的地区或时段,进行适度田野考古工作,并聘请外单位优秀学者,共同组成课题组。

三、本课题研究预计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突破

根据上述课题设计,本课题与现有的同类研究相比有两项特色,也是可以预期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的两个方面。

1,本课题旨在对各地方文化的文明化过程的研究和它们之间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复原整个史前社会的文明化及其过渡为早期国家的过程,这个研究思路和把古代文明视为单一过程的研究有本质不同。由此复原出的历史必定更翔实丰富,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概括总结出来的有关中国或东方的社会发展阶段、性质、特质等概念也必将更扎实。这也是运用中国的资料建立历史理论的正确途径。

2,本课题强调聚落形态研究方法,这与当前普遍运用的罗列一些资料,比较它们的发达程度来说明文明化过程的研究方法也有本质不同。通过聚落形态分析,可以广泛了解人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复原更加完整的历史。进而通过同期各聚落和不同时期聚落之间的比较,把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从而把文明的形成和早期演变的研究从表面现象的比较,推进到在各社会生活领域中寻求原因的研究深度。

我们认为,本课题预计以上两个方面的成果,将对目前进行的同类研究起到一定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四、课题组成员(含实际工作部门成员)及子课题分工情况

课题组长:严文明(专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

副组长:赵辉 (专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副教授

成员:郭大顺(专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田广金(专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张弛 (兼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副教授

孙华 (兼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副教授

雷兴山(兼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讲师

栾丰实(兼职)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系考古系教授

杨建华(兼职)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教授

子课题及课题承担人:

1,东北地区南部的聚落与早期文明 郭大顺

2,内蒙古长城地带的聚落与早期文明 田广金

3,海岱文化区的聚落与早期文明 栾丰实

4,长江下游地区聚落与早期文明 赵辉

5,长江中游地区聚落与早期文明 张弛

6,四川盆地的早期文明 孙华 雷兴山

7,中原地区的聚落的演变与文明化进程 严文明

8,整合研究 严文明 赵辉 杨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