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返回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工作会议纪要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课题组 来源:江汉考古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是国家文物局于2016年11月22日,在官网公布的《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里重点推出的三个跨区域综合性考古研究项目之一。为进一步凝练学术目标,制定合作机制,确立年度工作计划,更好地协调各参与单位完成研究目标,2017年新年伊始,来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40余位专家和研究人员,于1月2日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召开了“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工作会议。各单位代表报告了“十三五”开局第一年,大家围绕该课题进行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的工作和收获。

会议首先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研究员介绍了组织申报本课题的过程和拟达到的目标,简略报告了课题规划书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课题具体实施的建议。此后,他简要介绍了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做的相关工作。石家河遗址群发现了26万平方米的谭家岭古城,在谭家岭发现大量精美玉器,印信台发现套缸祭祀遗存;京山屈家岭遗址发现房址;阳新和尚垴遗址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冶炼废弃堆积;大冶铜绿山古代矿冶遗址继续发掘可能与其古代矿冶者有关的四方塘墓地;保康穆林头遗址发现了疑似西周时期的城址;万福垴遗址发现的陶器与以往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楚陶器可以衔接。曾国考古取得了新的进展:庙台子遗址发现了西周早期的大型房址,居址内发现西周早期遗存而不见西周中期遗存,与叶家山墓地时代相同;枣阳郭家庙遗址在忠义寨城址内发现了房址,在周台遗址发现了大型水井,木结构井框保存完好;京山苏家垄墓地则发现了多座保存完好的铜器墓。

武汉大学余西云教授、张昌平教授分别介绍了石首走马岭遗址、黄陂盘龙城遗址的考古新进展。盘龙城遗址全面考古工作重启于2013年,三年工作的主要收获有:一是厘清了盘龙城初始、兴盛和衰落阶段的遗存分布状况;二是通过水下勘探大致了解到盘龙城遗址使用时期的地理环境。石首走马岭城址面积约8万平米,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的史前时代最早的城址之一,略晚于澧县城头山和天门龙嘴城址,而且在城址内新发现了多处房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成林先生介绍了该所的相关工作。湖南省所近年编制了湖南考古十年规划,与长江中游文明进程课题相关者包括“环洞庭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与文明的起源”、“以炭河里遗址和宁乡青铜器为中心的湖南商周青铜文化研究”和“以湖南战国秦汉城址调查为中心的湖南华夏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三个子课题。围绕“环洞庭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与文明的起源”子课题,去年主要对澧县孙家岗、华容车轱山和华容李家屋场遗址进行了发掘。孙家岗遗址去年的工作搞清了整个遗址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探明了遗址环濠,在遗址南部发现大面积的人工夯筑堆积,确定遗址文化面貌属于后石家河文化;车轱山遗址发现一批瓮棺及瓮棺下的多座早期陶窑;华容李家屋场遗址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一批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墓葬。结合“以炭河里遗址和宁乡青铜器为中心的湖南商周青铜文化研究”子课题,去年主要对炭河里遗址周围及澧、沅水流域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多处同时期遗址。关于“以湖南战国秦汉城址调查为中心的湖南中国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子课题,过去的工作主要是对湖南战国秦汉城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发现战国秦汉时期湖南东、西部的中国化进程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从战国中晚期一步步得到开发,逐步达到中原发展水平;西部地区尤其是澧水上游和沅水上游的武陵山区,中国化进程比较曲折,最终完成要到清代改土归流完成以后。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崔涛先生介绍了该所工作。2016年发掘了靖安老虎墩、九江荞麦岭、新干牛头城、瑞昌焦炭厂、檀树咀等与冶金考古密切相关的遗址,其中老虎墩遗址以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的遗存为主,荞麦岭遗址以中原二里岗文化因素为主,有少量当地文化因素;新干牛头城城址则是吴城文化的中心城邑,年代从商代晚期到西周,延续时间比吴城要长;焦炭厂遗址发现商代冶炼堆积;檀树咀遗址发现商代和春秋时期的冶炼堆积。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宫希成所长简要介绍了安徽地区先秦时期的文化序列,指出不少区域的序列尚不完善,希望能通过“长江中游文明进程”大课题的实施,推动考古工作的开展。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艳朋先生从城址、居住址、南北关系等三方面指出长江中游文明与中原文明存在交流,探索长江中游的文明进程,不能离开河南。希望该院也能纳入课题承担单位。

冶金考古方面,北京科技大学李延祥教授发言指出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锡的来源问题是冶金考古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大量的调查、检测,发现越接近赣北,锡青铜出现的比例越高,砷青铜出现比例越低,由此把锡青铜的产地信号引向了南方锡矿区。中原早期的锡可能需要到长江中下游去探索,到商代晚期商王朝势力收缩的时候,可能转向辽西地区。辽西地区的锡矿已经发现,但赣北地区的锡矿仍然没有线索。

与会人员对以上汇报进行了充分交流,并重点讨论了本项目的实施方案。张弛教授指出新石器时期,石家河遗址一直是长江中游最大的遗址,建议将石家河遗址作为重点。刘绪教授认为各省各自开展的工作至少要在前三年内完成,最终将各自成果整合;总成果需要指定具体负责人,承担具体工作;要充分发挥高校和参与单位的重要作用。徐天进教授、吴小红教授和孙庆伟教授建议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将课题实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结合起来,要成立强有力的执行组或秘书处。李伯谦先生指出,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国家局设置的三个课题,这代表了考古事业由配合基本建设转向课题研究的工作观念的转变,需要我们把这一思想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去;一定要把课题带动摆在第一位,定好课题再发掘遗址,最终形成有突破性的成果;建议各省的课题主要涉及新石器、商周两方面即可,持之以恒开展持续工作;曾、楚作为长江中游最重要的两个诸侯国,尚有缺环需要填补,可以借助这一课题开展工作;建议每年要召开阶段成果讨论会,互相通报各自进展,并不定期出版研究通讯;建议设立课题秘书组,秘书组设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属《江汉考古》编辑部,各省再设具体联络员。

会议认为,本项目的设置是考古工作转向的标志之一,各参与单位应加强合作交流与协调,强化课题意识,统筹规划,探索区域合作研究模式;应找准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中的薄弱和空白点,谨慎选择发掘遗址,继续推进多学科合作,尽快开展综合研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按期完成研究任务。会议确定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汉考古》编辑部设立课题组秘书处,各参与单位指定专人负责联络与协调,定期出版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