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返回

“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举办


发布时间:2015-10-26 11:07:48  作者:中国文物信息网  浏览量:17  【字体:  

  10月11日至14日,“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博物馆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出席研讨会开幕式暨“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成立仪式并发表讲话。

  童明康表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历史性突破,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和“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的成立,是推动我国丝绸之路研究整体水平提升和相关领域国际合作的有益尝试。

  童明康指出,当前我国丝绸之路研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尚未形成独立的学术体系,研究基础仍显薄弱,一些基本学术概念还未能达成共识;二是缺乏必要的专题研究,研究重点不突出,系统性较差,在丝绸之路缘起、时空范围、主要线路等很多重要问题上长期没有形成可靠结论;三是研究水平亟待提升,部分研究成果缺乏基本学术规范,研究结论往往经不起推敲;四是保护技术研究滞后,特别是对一些脆弱易损文物的保护,如土遗址霉菌危害、表面风化、裂缝脱落,石窟寺防渗水、消除可溶性盐,以及简牍、丝织品等有机质文物保存等方面亟待技术突破。此外,遗产阐释展示、游客管理、监测预警、环境保护、跨区域跨部门协调等方面,也迫切需要先进理念和可靠专业技术支撑。

  鉴于此,他提出希望:一方面,要整合多方力量,夯实学科基础,希望中国丝绸博物馆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专业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合作,深入研究丝绸之路相关基础理论,推动构建自成体系的丝绸之路学;另一方面,要发挥联盟优势,开展专题研究,尽快建立出土纺织品信息数据库和数据动态更新、分享机制,设立相关研究专题,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应提高科研水平,推进保护技术研发,希望研究联盟各成员单位脚踏实地,充分发挥考古研究、文物保护、世界遗产、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优势,带动丝绸之路全线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水平的整体提升。

  此次“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主办,共有来自国内外20余家丝绸之路相关专业研究机构、单位代表和专家、学者120余人参加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来贺词。会议围绕“丝绸之路与技术交流”“丝绸考古发现:从东方到北方”“丝绸考古发现:中国境内”“丝路之绸:从中亚到西亚”“语言学所见丝路之绸”“人类学所见海上丝路之绸”“大航海后的丝路之绸”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会上成立的“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由丝绸之路沿线大学、博物馆、图书馆、考古所、研究机构、研究团体等22家机构组成,包括英国国际敦煌项目、英国李约瑟研究中心、丹麦国家基金会纺织品研究中心、以色列国家文物局、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协同创新中心、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考古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等。联盟将致力于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及数据库建设、认知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人才交流和联合实验室建设、联合展览、传统纺织工艺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合作。

  会间举行的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研究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由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成都博物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共同承担的“汉代提花技术复原研究与展示——以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为例”专项课题成果。该课题经过全面研究,还原了汉代提花机的结构及其提花生产技术,解决了关于汉代提花机技术的学术争论,并按比例复原了一台原始大小且可操作的提花机。这一成果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和纺织史的空白,具有毋庸置疑的学术意义,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5年10月16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