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返回

《良渚玉工》学术成果发布会暨良渚文化玉器与中国古代玉器工艺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5-10-16 16:51:03  来源:中国考古网  浏览量:58  【字体:  

  为展示良渚玉器工艺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中国史前玉器工艺技术及相关问题研究,2015年10月9日上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联合研究基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承办的《良渚玉工》学术成果发布会暨良渚文化玉器与中国古代玉器工艺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金沙遗址博物馆、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在京媒体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主持,王所长在开幕致辞中介绍了与会嘉宾和此次座谈会的缘起,并提到古代手工业的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对于手工业的考古学研究尤其是古代工艺技术的研究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相对薄弱,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古代工艺本身的研究,不仅仅体现了先民的发明创造,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内涵的一部分,且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高等级的手工业制作、使用和分配与国家王权紧密相连,与精神层面的发展相互联系。《良渚玉工》将人类文化中最重要的技术、社会、精神文明三个方面,以玉器研究串联起来,为中国玉器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良渚文化中高等级的玉器制作,为权贵阶层所控制,其大型墓葬中随葬的众多精美玉器,已经超过了装饰品的层面,是一种等级和权力的象征。由此可见,对玉器工艺和社会权力之间联系的探讨是研究的重要部分。
 
  良渚玉器是良渚文明的重要部分,从良渚玉器的工艺和技术上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在这个意义上,《良渚玉工》不仅详细分析了琢玉工艺和技术进步,而且展示了玉器所反映出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考古专业成果的展示起了示范作用,值得学界推广。同时也让学术界之外的人,通过此书了解古代中国先民创造的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玉文化。让民众了解具有东方特色的玉文化。
 
  随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曹锦炎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赠书并致辞,在致辞中,曹院长简单介绍了“良渚玉器工艺课题组”的成立,回顾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老中青三代学者在良渚玉器研究方面的成果。这本书就是这一课题的汇报,反映了多年来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研究员在发言中说《良渚玉工》这本书的出版等了近10年。书中展示了邓聪先生对玉器痕迹的高水平拍摄技术,这一方法为我们研究玉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并表示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将秉承积极开放的的合作态度,共同搭建研究良渚玉器的平台。


  作为《良渚玉工》这本书主编之一的邓聪教授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本书的几点创新之处。一,将微刻技术与王权紧密相连。微刻技术在良渚玉器中极罕有,其巅峰之作集中于反山M12大墓,其中包括良渚文化的琮王、钺王。根据以上现象,提出微刻技术应当代表了良渚文化中的王权,为当时的王者或者贵族阶层所垄断。二,良渚玉器在生产上可能存在不同阶层的玉工。反山大墓以及瑶山M12的玉琮上都有大面积的凹凸面缺陷,和表面精美的微刻相比,为何会有这种精拙对立的现象呢?邓聪教授认为这可能是玉器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不同阶层的玉工进行而造成的,民间玉工参与玉料的采集、初步加工,而贵族阶层则掌握着高级玉器的制作,玉器表面的微刻技术是琢玉工程的最后阶段,由贵族阶层垄断,不同的加工痕迹留下了阶层的烙印。三、良渚王者玉器出于同一人之手的发现。通过比较反山和瑶山三件神人兽面图像,可以看出它们复杂的加工工艺基本相近,有可能出自同一玉工之手,反映了贵族集团在玉器加工制作技术上密切的交流。四,良渚玉器价值等级递变的发现。从玉的质量、大小、整体制作技术水平、微刻技术的有无及粗糙和精细的程度等方面比较研究可以将良渚玉器分为不同的价值等级,其背后反映了贵族阶层对高等级玉器加工工艺的控制。五,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在东亚视角下良渚玉器的源流与地位。为中国玉器研究开辟一片新天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则认为深入微观的研究可能是今后考古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书是考古学深化研究阶段的标志性成果。并由此书的出版,认为玉器时代的说法不完全是错误的,至少有其合理的部分。且提出了石器时代能否进一步分为不同阶段这令人思考的问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明研究员、方向明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吴小红、秦岭教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郭大顺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刘国祥、赵志军、许宏、丛德新研究员、故宫博物院杨晶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魏坚教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研究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孟华平研究员、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研究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卫红研究员、金沙遗址博物馆王方研究员等各位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各抒己见,对本书的成果、意义和价值及其对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影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从自己所在的领域出发,提出对这一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点:
 
  1.《良渚玉工》中对玉器工艺微观的研究方法使得此书成为我国现代考古学研究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也是考古学深化研究阶段的标志性成果。其研究成果将会为众多考古研究领域提供可以借鉴和参考的经验,为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转型提供新的契机。
 
  2.本书对良渚玉器的研究,不局限于工艺本身,将对玉器工艺背后的技术层面、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探索都联系了起来,为我们今后研究玉器提供了新视角。同时,其通过借助显微摄像技术深度挖掘考古资料信息的做法,为中国考古学进一步借助新的技术和手段,对考古资料进行第二次发掘,深度解读资料背后的信息起到了示范作用,这一研究方法会逐渐成为考古学科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

  王巍所长在最后总结发言中提出,一:开放合作是促进学术发展的方向;二:设计好一个项目是推动研究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推动人才建设的重要方法。三:工艺技术层面的细微研究要见人、见社会、见精神。四:新方法的开发和利用,有时候会对学科的发展有革命性的的突破。五:潜心研究是学术发展的唯一的途径。本书是具有示范性、典范性的成果,希望在全国推广。不仅仅是玉器的研究,其他工艺方面也可借鉴,共同促进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考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