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返回

“新西伯利亚史前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探索与前瞻”国际会议在俄罗斯召开


发布时间:2015-7-7 19:09:12  作者:邓聪 等  来源:中国考古网  浏览量:254  【字体:  

  由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德国考古研究所欧亚部、新西伯利亚州立大学共同主办的“考古学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最新发展及前瞻”国际性会议,于2015年6月22-26日在新西伯利亚周边的壮士歌渡假村 (Bylina) 举行。大会由俄方科学院院士V.I.Molodin和德方东部欧亚部主任S.Hansen博士主持,参与国际会议者及论文发表的以俄、德为主,其它还有中国、韩国、奥地利、美国、瑞士、哈萨克斯坦等十几个国家的近百位学者。

 

  这次会议是上述单位长期合作的一项学术活动。在此前两次会议分别在西伯利亚的阿尔泰和德国的Stralsund举行。今年学术会议旨在推进国际学者间合作,强调学科综合研究在考古学方法上的重要和必要性。在揭幕仪式上,俄方A.P.Derevianko院士、M.V.Shunkov所长、V.I.Molodin院士、德方S.Hansen博士均致以热情洋溢的欢迎词。
 

  本年度会议中有关中国方面研究发表有三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在主题发言中,对中国近年来以多学科综合手段进行考古的一些重要发展和成果做了全面综合的介绍和分析,其中重点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的最新成果,做了简略精要的发言,包括年代学研究、碳十四测年和树木年轮研究、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考古土壤微环境、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木材分析、食性分析、古DNA分析、锶同位素分析、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玉器工艺等。王所长指出,自1995年迄今考古所内已设置15个科技考古实验室,国内一些大专院校相关的科技考古突飞猛进发展,洋洋大观,充分展示近年来中国考古学在科技考古研究的水平完全与国际先进国家科技考古接轨,并驾齐驱,引起会议上众多学者的注目,促进今后国际上与中国科技考古广泛交流的可能性,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会议后,王巍所长考察西伯利亚分院新世代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心的碳十四测定年代等设备和实验室。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谢尔盖•科米萨罗夫介绍了多学科综合方法对秦始皇陵墓的研究。过去一些外国人士曾批评中国缺乏对秦始皇陵的整体研究计划,或者认为此墓陵早被掠劫一空。事实上中国考古界近年来对秦始皇陵整体的帝王陵寝结构和制度已做了很深入的调查研究,对秦陵周围400多个大小陪葬坑和墓葬全面地勘探调查。高科技分析手段应用于秦代文物的保护和研究上,如秦兵器铸造技术,在兵器表面进行防腐处理,剑表面的一层极薄铬盐氧化层,厚仅10-15微米,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又如彩绘保存方面,其中二号坑跪射俑的颜料发现紫色硅酸铜钡,这种原料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由人工制成,也是世界科技史的奇迹,可以媲美古代的埃及蓝。另外如2013年秦始皇陵东南一个陪葬坑内,发现大量密集叠压的铠甲和石冑,总数达500万片。其中石冑全由青石精致制作,用铜丝连缀一起,按人体不同部位设计,工艺高超,都是古代科技上的创举。谢尔盖•科米萨罗夫指出,从多学科科技手段研究秦始皇陵墓,显示了近年中国科技考古高度的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邓聪、邓学思就新石器时代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日本早期玉器的组合和工艺进行对比研究,指出距今8000年前中国兴隆洼文化玉器向北传播的途径。研究方法方面,采用SEM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复制玉器上各种微痕,尤其是如玉器上玦口、玉管内部等过去无法直接观察的部位,都可被抽出独立做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这次演讲从东北亚大范围对比指出,中国8000年前兴隆洼玉器制作砂绳切割技术,已成为玉器加工主要技术之一,同样技术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日本海沿岸近似玉器组合中,均被相继的确认。距今8000-7000年中国东北玉器组合与工艺技术向东北亚的扩散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另一方面,研究者还指出砂绳切割技术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技术的重要支柱。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中玉器上砂绳切割痕迹比比皆是。但另一方面,在东北亚俄罗斯贝加尔的周围,目前在史前出土的玉器中尚未发现采用砂绳切割技术的痕迹。中国、俄罗斯西伯利亚新石器时代玉器工艺对比研究中,突出两地新石器时代玉文化的异同,反映出其中特殊工艺技术的存在是左右玉器文化内涵关键的因素。

 

  此外,会议其他学者一些的报告,俄罗斯方面,A.P.Derevianko和M.V.Shunkov讲述:人类起源:新发现、问题点和假设;V.I.Molodin、A.S. Pilipenko、D.V. Pozdnyakov等发表多学科综合研究在对西伯利亚南部全新世民族基因重建中的开展;N.V.Polosmak 报告多学科综合研究Noin-Ula 墓葬遗址出土文物,;A.P.Вuzhilova 据人类学资料的基础对旧石器时代墓葬中朱砂使用的研究;A.P.Borodovsky就西伯利亚西部古代金属阶段的骨镞综合研究;L.N. Mylnikova、I.A. Durakov多学科研究古代生产体系;S.V. Kuzminykh研究西伯利亚西部青铜及早期铁器时代(红铜及青铜);R.S. Minasyan以痕迹证据方法研究古代金属工艺等。

    

  德国方面,S. Hansen谈多瑙河下游Pietrele的考古;A.Nagler关注欧亚大陆墓葬:发掘技术急切的修正;H.Thiemeyer对Trans-Ural南部地区考古土壤进行研究;Schotzhauer以环境考古学角度谈Pontus北部的希腊殖民化;K.-U.Heußner在高加索北部及中亚进行树轮年代学研究;J.Krause的古代人类基因组显示今日欧洲人种三种祖籍的人口;H.Piezonka谈欧亚大陆早期陶器:挑战研究现状和方法开拓等。

     

  还有如哈萨克斯坦的Z.Samashev对Berel墓葬遗址的研究;瑞典S.Pichler发表了拉登文化Latène Culture《Basel-Gasfabrik》古迹综合研究;韩国Kang In Uk详细介绍了对中世韩国古墓的多学科分析。

     

  总之,这次以俄罗斯、德国为主汇聚众多考古学、人类学和各种自然科学学者所参与的世界性国际会议,以全球视野强调多学科综合研究,运用最新科技考古方法,对人类起源,旧新石器、青铜时代及历史时期考古等,进行全方位的探索,都是大家认为目前考古学发展最重要的方向。最后大会主持V.I. Molodin院士语重心长地指出,现代科技在人类历史研究上的应用,必须充分利用考古学的成果,互相紧密的合作,才是最有希望的发展方向。(作者 邓聪 谢尔盖•科米萨罗夫S.A. Komissar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