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返回十年考古路 再现“秦与戎”
发布时间:2014-12-8 0:24:16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量:188 【字体:大 中 小】
提到秦,秦始皇、秦帝国、秦陵兵马俑肯定是大多数人脑海中最快浮出的印象。然而,历史上的秦族、秦人是从哪里来的?早期秦文化的面貌怎样?什么是西戎?秦与西戎的关系如何?西戎文化面貌又怎样?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可能并不太熟悉。
从12月1日起,“秦与戎—秦文化与西戎文化十年考古成果展”(以下简称“秦与戎”)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展览将持续到明年3月15日。展览将从“序言”“秦人西迁”“西陲创业”“崛起关陇”“西戎绝唱”五个部分,唤醒时间深处的历史记忆。
六百多件文物首次展出
2004年,为了进一步了解早期秦文化的历史,填补学术界有关早期秦文化的空白,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组成了早期秦文化课题组,在国家文物局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早期秦文化的探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赵化成是课题组的专家之一,也是此次展览的主要负责人。12月1日,在展览面向公众开放首日,记者如约在展厅见到了赵化成。
“2004年至2014年十余年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陇山东西两侧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足迹遍布陇南、天水、宝鸡地区。”赵化成回忆道,“两年前在与课题组的成员交流时,突然萌生了一种想法,想着要不要在我们成立十年的时候,把最新考古成果向公众展出。”
展览的第一站便选在赵化成执教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展览共展出早期秦人和西戎的文物共304套623件,其中大部分文物为首次展出。包括西周中早期秦墓中商氏风格的陶鬲、陶簋,春秋早期的秦子镈,秦穆公时的子车氏戈,战国时的西戎礼仪用车等等。
课题组专家之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介绍说,这些展品都是早期秦文化考古中极具代表性的文物,能够展现和澄清秦人祖先的来源和迁徙,早期创业和文化变迁,秦与西戎关系等重要历史问题。
分不开的“秦与戎”
不同于一般历史文物展,“秦与戎”并没有按照时间、地域的思路布展,而是以“秦与戎的关系”为主导线索。
赵化成向记者介绍道,“秦人西迁”主要是针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术界对秦人、秦文化“东来说”和“西来说”的争论的考究。“通过课题组的十年探索,秦人、秦文化东来已获得初步证实。”
“西陲创业”则是关注清水崖早期秦文化遗存至西周中晚期突然消失之后的走向。“考古调查显示,秦人先祖后迁徙至西汉水上游,即今礼县、西和县一带。考古发掘也表明,西汉水上游一带有着丰富的早期秦文化遗存。”
“崛起关陇”瞄准秦始皇建立秦帝国前的历史。“自襄公立国后,秦人逐步向关中迁徙,先后定都于汧渭之会、平阳、雍城、咸阳。春秋中期秦穆公霸西戎,巩固了西北大后方,并东与诸侯称霸。战国时期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富国强民,至秦始皇最终吞并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中央集权的秦帝国。”
“西戎绝唱”以独立单元再现西戎的最后足迹。“西戎的称谓最早来自于周代,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赵化成强调,“所以西戎是古代华夏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以戎作为对西方所有非华夏各族的泛称。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戎的范围和定义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赵化成特别指出,秦与戎是不可分的,秦文化与戎文化也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就是说秦文化和戎文化一直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即使在两者交战的时期,秦戎通婚也是常有的事。”
等待探索的早期秦文化
采访中,一件挖掘于甘肃东南部甘谷毛家坪的展品勾起了赵化成的回忆。“这件文物是我三十多年前挖掘出来的。” 十年间,赵化成和课题组在野外度过了无数个日夜:2004年至2008年,对西汉水上游、牛头河流域、汧河下游进行考古调查,先后发掘礼县鸾亭山、西山、大堡子山遗址;2009~2011年发掘清水县李崖遗址;2012~2014年发掘甘谷县毛家坪遗址。此外,自2006年开始连续发掘张家川县马家塬战国墓地。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指出,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的发展经历了古族、古国、方国和帝国的各个阶段,而秦族、秦古国、秦诸侯国、秦帝国的历史正提供了这样一条完整的不可多见的发展链条。”赵化成说,“因此,秦族、秦国历史、秦文化对研究中华文明乃至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赵化成指出,秦族、秦国历史、秦文化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目前有关秦的考古工作和研究多集中在较晚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起,通过对关中地区的秦都雍城、秦都咸阳等秦国都城遗址以及秦国公墓和秦人邦墓的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秦人较晚阶段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基本明晰。但在秦文化考古学领域,对德公居雍以前,即商代晚期、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的秦文化,特别是秦人东迁以前在甘肃省东南部所遗留的秦文化遗存的了解还相当有限。
“可以说,经过十年工作,我们对早期秦文化的年代、特征、分布、都邑等方面的认识,与以往相比有了巨大改进。但学术探索永无止境,依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赵化成说,“所以未来还需要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工作,以期把早期秦文化的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科学报》 (2014-12-05 第19版 雅趣)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邮编:100871
邮箱:webmaster@pku.edu.cn
-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
京ICP备0506507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4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