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返回

崭新起点 全面创新——第五届全国动物考古学研讨会暨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侧记


发布时间:2014-11-20 20:53:13  作者:吕鹏  来源:中国考古网  浏览量:161  【字体:  

  2014年11月14至16日,第五届全国动物考古学研讨会暨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此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和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承办,尤悦博士及其团队具体承办了会议的全部事务性工作。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河南省文物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西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22所科研院所的50余位考古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在开幕式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刘屹教授致开幕词,他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预祝会议顺利召开,简要介绍了学院发展的概况,并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学院的年轻学者以支持和鼓励。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王巍研究员宣布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名单见附录),对动物考古学在考古学和国际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予以高度肯定,并借委员会成立之机,寄望各位年轻学者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透物见人”、开展多学科合作、深化研究领域、坚持理论和方法创新,推进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走在时代前列和世界前沿。首都师范大学袁广阔教授认为,在学院考古系成立10周年之际,召开此次动物考古学会议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秉承扩展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多学科合作的理念,推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袁靖主任对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在自身学科建设和考古实践中所取得的成绩予以赞赏,简要回顾历届动物考古学会议所取得成绩,从研究成果、队伍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对动物考古学2014年所取得的进展予以介绍,并提出中国动物考古学今后应当在全面研究中追求创新、在研究中注重科学性和填补前人学术研究的空白。


  研讨会中共有17名学者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汤卓炜教授对动物考古研究范式进行思考,认为中国动物考古学应当在理论和方法上形成体系和自身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吕鹏博士通过动物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从动物遗存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考古现象出发,从商人对家养黄牛的利用作为切入点,以探讨家养黄牛在商人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苗苗实习研究员对陕西省石峁遗址2012-2013年度出土动物遗存进行分析,对动物种群特征、古环境、生业模式进行探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建军研究员对新疆哈巴河县喀拉苏墓地考古发掘新收获进行了介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尤悦博士对该墓地M15殉葬的13匹马从动物考古学角度介绍了动物遗存的提取、年龄和病变现象、后续研究的设想等方面的内容。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莫林恒博士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老司城遗址出土动物遗存进行了介绍,重点对水牛、黄牛、马、狗、猪、山羊、鸡、鸭、鹅、豹、水鹿等动物的年龄结构进行复原,从生业模式的角度对其死亡年龄结构进行了阐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颖博士对浙江省余姚市田螺山遗址鱼类遗存进行研究,对其种属构成和体长分布进行分析,从年轮生长推知捕鱼季节并对河姆渡文化生业模式进行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李凡对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随葬动物构成和分布进行介绍,并结合墓葬内发现的肢解、涂朱、羊头置于墓室角落等献祭动物的方式,认为这些现象能够与敦煌写卷中记载的苯教丧葬仪轨对应,反映了苯教“灵魂不灭”的观念。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硕士生宋姝依据现生动物标本,对马鹿、梅花鹿和狍的骨骼形态进行了种属和性别鉴定的比对,是一项很好的基础研究范例。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蔡大伟副教授对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马骨遗骸进行古DNA研究,结合国内9个遗址出土古代马的DNA数据、考古学证据以及史书记载,探讨了陕西家马的起源,其母系基因池的形成不仅与西方的交流有关,而且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有关,并验证了我国古代与西方的经济文化至少从4000多年前持续至2200年前均有交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张国文博士做了题为“拓跋鲜卑动物资源利用方式探讨”的讲演,运用骨骼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拓跋鲜卑动物和人进行古食谱重建,并结合文献记载,对拓跋鲜卑饮食变化及其历史成因进行探讨。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侯亮亮博士认为考古遗址中人骨样本的缺乏为探讨先民的食谱造成障碍,但在研究中可以将家猪的食物结构作为先民食谱的重要指示,通过叠加它们在一个营养级上的差异,可以重建先民的食物结构。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博士生任乐乐做了题为“基于考古遗址出土野生动物遗存探析渭河流域中全新世温度变化”的演讲,通过对渭河流域17处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种群特征进行分析,运用共存因子法定量重建渭河流域中全新世以来的温度变化。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杨益民副教授借助于蛋白质组学对动物制品残留物的性质和生物来源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研究案例,展示了蛋白质组学在考古中的良好应用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春燕研究员对中原地区先秦时期人和动物遗骸进行锶同位素分析,探讨人和动物的迁徙,以期对都城遗址兴衰更替与中国早期社会发展进程的潜在动因进行追索。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硕士生赵嫚采用微痕分析法和模拟实验,对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第八次发掘出土的骨笛、叉形器和骨针的穿孔工艺进行研究。浙江博物馆刘羽阳博士在建立家马遗存鉴定依据的基础上,对殷墟出土的马骨进行分析研究,以验证先前认为殷墟出土的马匹为家马的结论。


  此次研讨会上,各位学者畅所欲言,对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相关事宜进行讨论,认为随着委员会的成立,应该在中国动物考古学应该在动物标本库建设、资源共享、公众考古等方面加强工作。


  在闭幕式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袁家荣研究员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认为青年学者为动物考古学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后生可畏,大有作为;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有助于集合国内研究力量,推进中国动物考古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我们自身的研究水平。袁靖研究员用“思路明确、方法得当、心情迫切、不负期望、共同努力”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归纳,对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附录:

 

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名单

 

主任:袁靖

副主任:黄蕴平、袁家荣、陈全家、马萧林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汤卓炜、安家瑗、张双权、李志鹏、何锟宇、赵春燕、宋艳波、武仙竹、周慧、胡松梅、侯彦峰、胡耀武

秘书长:罗运兵

副秘书长:吕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