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返回

新发现 | 山东吕村遗址发现大汶口晚期至龙山早期大型环壕聚落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4日    信息来源: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为配合“潍烟高铁”项目建设,2021年4月至11月,烟台市博物馆组织队伍对新发现的莱州平里店镇吕村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受近现代整地运动破坏影响,本次共揭露工程占压区面积3500平方米,确认该遗址是一处主体遗存时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涵盖汉代、宋元和明清时期,总面积约87万平方米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

 

图1 吕村遗址范围和发掘区域位置图

 

现已探明,吕村遗址平面略呈方形,外围一周环壕,环壕四边长均约为900米,壕内总面积约87万平方米,这是目前为止胶东半岛发现的同时期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图1)

 

本次发掘共计揭露不同阶段文化遗迹588个,其中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灰坑534座、房址16座、水井4口、灰沟3条、陶片堆积4处、建筑基槽(围墙)1条、壕沟1圈、器物坑或祭祀坑9座;汉代灰坑7座、房址1座、水井5口、墓葬1座,以及宋元墓葬1座、晚清墓葬1座。这些遗迹中,以龙山文化早期阶段的遗存最为丰富。部分遗迹和遗物,为胶东乃至海岱地区首次发现。

 

西壕沟经解剖,发现壕沟开口宽度约10米,深3.5米,剖面形状整体呈大敞口“V”字形。壕沟内填土堆积自上而下可分为9层,时代为龙山文化早期。如此大规模的环壕在胶东地区尚属首次发现,也是近年来山东地区发现的最大的环壕聚落(图2)。

 
图2 壕沟平剖面图
 
环壕内西北部,清理出一条25米长的基槽,内有柱洞33个(图3),基槽以东区域遗迹密布,基槽以西区域遗迹稀疏,可见此基槽应是4000年前的大型“围墙”类遗存。这在胶东地区属于首次发现,后续发掘如能完整地揭露其整体结构,对认识海岱地区该类遗存的性质以及聚落布局结构等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图3 大型“围墙”基槽
 
从基槽以东区域的典型遗迹的空间布局初步判断,当时的居住单元存在一定的功能规划。整体上看,房址与灰坑呈规律性分布,基本是一片房址与一片灰坑错落续联(图4)。
 
图4 围墙内侧区域的功能分化
 
在东发掘区的中部发现4片形制规整、性质奇特的陶片堆积,其包含物以陶片为主,夹杂有骨头、烧土块、石块和石器残块等杂物。其填土不像路土,剖面形状又与坑类遗存有别,平面形状则或为方形,或为圆形(图5)。由于受工程建设占压区的范围限制,目前我们无法从大范围的平面上整体把握该遗存的性质。
 
图5 陶片堆积
 

另外,在本次有限的发掘区内,我们还发现不少龙山文化早期的房址、器物坑、祭祀性质的动物坑、形制较大的水井及构造独特的窖藏坑。

 

房址共发现16座,多为地面式,平面形制分为方形、圆角方形、长方形几种,多数由于被晚期人类活动破坏而仅残余柱洞底部,其中B区F11和F13各保留有十几个柱洞,柱洞内多有用碎陶片和红烧土夯筑而成的柱础。个别房址结构保存较为完整,A区F3房址由房基、柱洞、灶、门道等组成,形制完整,结构清晰(图6)。

 

图6 A区F3平面照

 

具有祭祀性质的动物坑和器物坑9座。

 

动物坑内多填埋有完整的成年猪骨架,其中B区H148和其打破的H440的填土中均发现一具完整的的猪骨架(图7),后者还同时埋有1具狗骨架及其他零碎骨骼,相同的区域内还存在埋藏儿童、成人骨架的灰坑,反映了遗迹所在区域的独特意义。

 

图7 动物坑

 

器物坑均发现于房址附近,坑内填埋较多器物且多数可以拼合,其中距A区F3北部不远处的H107②层填土内出土了较多完整或可复原的陶、石器小件,包括陶鼎4件、陶壶4件、陶罐3件、器盖1件、豆盘1件、陶鬶1件、穿孔石刀2件(残)、石镞1件(残)、石锤1件、石料1件、骨器2件,部分器物呈堆放状态,似经过刻意摆放(图8)。

 

图8 器物坑

 

水井共发现4口,其中3口平面形状为圆形,1口为圆角方形。直径1.5-3米不等,深约5米。除了个别水井内有少量脚窝外,多数未见脚窝。A区J1内发现1具幼猪骨架。B区J3深5米,底部保留完整陶器十多件(图9);J1口部直径宽达3米,井内出土大量陶片、可修复的陶器及骨、角、石等各类质地的小件多达三十余件。形制规模如此宏大的水井在史前遗址中实属罕见。

 

图9 水井B区J3

 

窖穴类灰坑发现500余座,多数部分平面为较规整的圆形,形制可分为直筒式、有台阶式及袋状坑等。部分带二层台结构的灰坑是吕村遗址的一大特点,A区H47底部有一东西向二层台,坑内出土1件磨光黑陶筒形罐、1枚陶纺轮、1颗较完整的猪头骨及肢骨和肩胛骨,同时发现较厚的蚌壳堆积。个别窖穴壁面可见较多横向的柱洞,可能具有穿木梁架空以防潮的功能。另有一些形制特殊的窖穴,如A区H112底部发现一道东西向生土梁,将H112底部一分为二,形似当代的“鸳鸯锅”(图10)。

 

图10 窖穴

 

本年度发掘还出土500余件珍贵的文物小件,材质涉及陶、石、玉、骨角器等。

 

陶器是吕村遗址出土数量最为丰富的遗物,典型陶器有鬶、鼎、罐、盆、杯、壶、器盖、甑等,部分高等级礼器类器物表明该聚落等级较高(图11),带“日火山”刻划符号的大口尊,为胶东地区的首次发现(图12)。还有精巧的陶箫(图13)、滑石质的牙璧、小巧精美的玉饰件等。此外还有淮河流域出土量较大的鹿角靴形器、鲸鱼椎骨、各式的磨制石器等(图14)。

 

图11 典型陶器

 
图12 大口尊
 
图13 陶箫
 

图14 鹿角靴形器、玉璇玑、鲸鱼骨、石钺、玉饰件

 

 

吕村遗址是胶东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聚落遗址,带环壕和围墙的聚落结构、房址、灰沟与灰坑呈规律分布的聚落布局、埋藏完整猪狗与堆叠大量陶器的祭祀坑、形制多样且结构多元的窖穴,反映出吕村遗址作为莱州湾地区高等级、核心性聚落的地位。

 

遗址内出土的带“日火山”刻划符号的大口尊,陶箫、牙璧、石钺、玉饰件、鹿角靴形器、大型的鲸鱼椎骨、龟甲、各式的磨制石器及大量风格多样、质地精美的陶器等,丰富了我们对莱州湾地区史前经济状况、社会结构、文化信仰等方面的认识。

 


 

吕村遗址处在胶东半岛与海岱内陆的交汇区,自古以来都是半岛与内陆、辽东与江淮之间的文化通道,遗址内各类遗迹、遗物所反映出的文化面貌,体现了胶东土著文化与海岱内陆文明的交汇,为我们深入探讨胶东沿海和海岱内陆地区龙山时代的文化互动关系及区域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启示。

 

 

作者:孙慧男、陆青玉

作者单位:烟台市博物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