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返回

山东烟台发现大型瓮棺葬墓群

发布时间:2023-08-14    文章出处:“文博中国”公众号    作者:孙兆锋

 

2020年4月,烟台市业达卓悦房地产开发项目工程取土中发现有地下文物埋藏情况。5月,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潍坊潍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项目占压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勘探中发现一古遗址,遗址地处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古现街道四合村西北,因此定名四合村遗址。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烟台市博物馆组织考古队对工程占压遗址部分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本次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共清理灰坑、墓葬、水井等各类遗迹300余处,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等文物数百件。通过发掘的壕沟等遗迹基本可以确定四合村遗址为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的城址,城址东侧及南侧以壕沟为界,西侧及北侧以柳林河为界,该城址为烟台市区范围内首次发现的战国古城址。南侧壕沟以北10-20米范围内发现东西排列的大型瓮棺葬墓区,为本次考古的重要发现。

一、四合村遗址发现的瓮棺葬

本次发掘的瓮棺葬共计58座,呈东西向分布,发掘区东西两侧均有延伸,无叠压打破关系,墓葬以东西方向为主,少数为南北方向(图一)。瓮棺类型多种多样,基本涵盖了山东地区这一时期瓮棺葬的全部类型,根据葬具组合的不同这批瓮棺葬大体可分六型。

图一 瓮棺葬一角

A型 两个红陶瓮口口相对

此类瓮棺葬葬具为两个夹滑石红陶瓮口口相对组成,葬具长约80-90厘米,葬具内少数发现有散落的头骨及肢骨,腐朽严重,其他骨骼已腐朽殆尽。根据瓮棺尺寸以及骨骼腐朽程度判断此类瓮棺葬墓主应为儿童。

M47 位于T0301西扩方。圆角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直壁未加工较粗糙,底面较平整,该墓南北长105、东西宽60、残深35厘米。墓向120度。墓内填土为灰褐色五花土,夹杂有黄土颗粒。该墓为瓮棺葬,葬具为两个口口相对的陶瓮。陶瓮为夹滑石红褐陶,圆唇、直口、斜沿,弧肩,斜腹,下腹弧向内收成圜底,最大径在肩部,素面,口径30、高45厘米。因墓葬塌陷及上层填土遭受破坏,因此葬具上侧一半已消失。人骨已腐朽殆尽,因此头向、葬式及面向均不详。根据葬式、瓮棺尺寸以及骨骼腐朽程度分析,该墓主人应为儿童。无随葬品(图二)。

图二 M47

B型 两个灰陶筒形瓮口口相对

此类瓮棺葬葬具为两个泥质灰陶筒形瓮口口相对,葬具长1-1.8米,葬具内多发现有骨骼,瓮棺较大的墓葬骨骼保存相对较好。根据瓮棺尺寸以及骨骼腐朽程度判断此类瓮棺葬墓主儿童、少年及成年均有。此类葬具应为特制的瓮棺,山东地区多有发现。

M67 位于T0305北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直壁未加工较粗糙,底面较平整,墓长1.46米、宽0.6、深0.44米。墓向107度。墓内填土为黄褐夹灰褐色五花土,夹杂有黑土块及黄土颗粒。该墓为瓮棺葬,葬具为2个口口相对的陶筒形瓮。陶筒形瓮为方唇、直口、直腹,下腹近底处弧向内收,大圜底,底部中央有小孔,整体呈筒形。口沿下部饰瓦楞纹,瓦楞纹以下周身饰满粗绳纹,口径0.36、长0.5米。瓮棺部分开裂,但基本形状保存较好,内部尚有空腔。人骨保存完整,但腐朽严重。仰身直肢葬,左侧下肢弯曲,头向东,面向上。根据葬式、墓葬和瓮棺尺寸以及骨骼腐朽程度分析,该墓主人应为儿童。无随葬品(图三、四)。

图三、四 M67

C型 红陶瓮与灰陶筒形瓮口口相对

此类瓮棺葬葬具为一个夹滑石红陶瓮与一个泥制灰陶筒形瓮口口相对,葬具长1.1-1.2米,葬具内少数发现有散落的头骨及肢骨,腐朽严重。根据瓮棺尺寸以及骨骼腐朽程度判断此类瓮棺葬墓主儿童或少年。

M40 位于T0301西扩方北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直壁未加工较粗糙,底面较平整,墓长1.2、宽0.43、深0.5米。墓向86度。墓内填土为浅灰褐色五花土。该墓为瓮棺葬,葬具由一个陶瓮和一个筒形瓮口口相对组成。陶瓮为夹滑石红褐陶,方圆唇、直口、平沿,束颈,颈部很矮,弧肩、斜腹,下腹弧向内收成圜底,底部三个短实足,最大径在肩部,素面,口径30、肩径48、高43厘米。筒形瓮为泥质灰陶,圆唇、子口,直腹,下腹近底处弧向内收成圜底,圜底中央有乳突,整体呈筒形,上腹饰瓦楞纹,下腹及底部饰绳纹,口径36、高68厘米。因墓葬塌陷,因此陶瓮及陶筒形瓮上侧均破碎较严重。瓮棺内未发现人骨,葬式及面向不详。根据葬式、瓮棺尺寸及骨骼腐朽程度分析,该墓主人应为儿童。无随葬品(图五)。

图五 M40

D型 灰陶深腹盆盖在红陶瓮上

此类瓮棺葬葬具为一个泥质灰陶深腹盆盖在一个夹滑石红陶瓮上,葬具长0.5-0.6米,葬具内基本不见骨骼。根据瓮棺尺寸以及骨骼腐朽程度判断此类瓮棺葬墓主应为婴儿。此类瓮棺葬在本次发掘中数量最多,因墓主均为夭折的婴儿,因此均未发现骨骼。

M65 位于T0301西扩方。圆角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直壁未加工较粗糙,底面较平整,该墓东西长90、南北宽65、残深55厘米。墓向115度。墓内填土为灰褐色五花土,夹杂有黄土颗粒。该墓为瓮棺葬,葬具为一个陶盆盖在一个陶瓮上。陶盆为泥制灰陶,方唇、敞口、大折沿,腹部较深,略呈直腹,近底处收腹成大圜底,最大径在口沿,上腹饰瓦楞纹,下腹饰绳纹,口径45、高20厘米。陶瓮为夹滑石红褐陶,圆唇、直口、平沿,束颈,颈部很矮,弧肩、略斜腹,下腹弧向内收成圜底,最大径在肩部,素面,口径30、高45厘米。因墓葬塌陷,陶盆下腹破碎较严重。人骨已腐朽殆尽,因此头向、葬式及面向均不详。根据葬式、瓮棺尺寸以及骨骼腐朽程度分析,该墓主人应为儿童。无随葬品(图六)。

图六 M65

E型 灰陶器盖盖在灰陶筒形瓮上

此类瓮棺葬葬具为一个泥质灰陶器盖盖在一个泥制灰陶筒形瓮上,葬具长0.7-0.8米,葬具内基本不见骨骼。根据瓮棺尺寸以及骨骼腐朽程度判断此类瓮棺葬墓主应为儿童。此类葬具应为特制的瓮棺,二者严丝合缝。

M66 位于T0301西扩方。圆角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直壁未加工较粗糙,底面较平整,该墓东西长100、南北宽50、残深45厘米。墓向117度。墓内填土为灰褐色五花土,夹杂有黄土颗粒。该墓为瓮棺葬,葬具为一个泥质灰陶器盖盖在一个泥质灰陶筒形瓮上,二者严丝合缝,应为特制的一套瓮棺。陶器盖为泥制灰陶,圆唇、母口,直腹,弧顶,腹部与顶部中间有转折,顶部较高,腹部饰瓦楞纹,顶部饰绳纹,口径36、高20厘米。筒形瓮为泥质灰陶,圆唇、子口,直腹,下腹近底处弧向内收成圜底,整体呈筒形,上腹饰瓦楞纹,下腹及底部饰绳纹,口径34、腹径36、高60厘米。因墓葬塌陷,因此陶瓮棺下腹上侧破碎较严重。人骨已腐朽殆尽,因此头向、葬式及面向均不详。根据葬式、瓮棺尺寸以及骨骼腐朽程度分析,该墓主人应为儿童。无随葬品(图七)。

图七 M66

F型 数片板瓦扣合构成的瓦棺

此类瓮棺葬葬具为上下各2-3片板瓦扣合,两端各立一片板瓦当做挡板,葬具长1-1.2米,葬具内基本不见骨骼。根据瓮棺尺寸以及骨骼腐朽程度判断此类瓮棺葬墓主应为儿童。此类瓮棺葬比较少见,应为临时拼凑而成。

M20 位于T0303西部,部分压于T0302东隔梁下。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直壁未加工较粗糙,底面较平整,墓长1.38、宽0.38、深0.28米。墓向86度。墓内填土为浅灰褐色五花土。该墓为瓦棺葬,葬具为8块板瓦组成的瓮棺,上下各3块板瓦拼接扣合,两端各用1块板瓦做挡板。板瓦为泥质灰陶,饰绳纹,长0.3-0.4、宽0.25-0.36米。瓮棺内未发现人骨,因此葬式、头向及面向不详。根据葬式、墓葬和瓮棺尺寸以及骨骼腐朽程度分析,该墓主人应为儿童。时代为战国。无随葬品(图八)。

图八 M20

二、浅显认识与相关问题讨论

从葬具以及出土器物分析,四合村遗址瓮棺葬年代为战国晚期-西汉早期,应略晚于建城年代。本次发现的瓮棺葬数量众多,类型多种多样,这在烟台地区考古发现中尚属首次,在山东地区也比较罕见,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瓮棺葬研究提供了绝佳的实物资料。这批瓮棺葬墓主以婴儿居多,其次为儿童,仅少数几个瓮棺葬为成人,说明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夭折率比较高。数量众多的瓮棺葬以及北侧发现密集的水井群,说明该城址人口众多,曾经比较兴盛。

战国秦汉时期山东地区瓮棺葬多有发现,早在1930-1931年章丘城子崖遗址上层堆积中就发现有儿童瓮棺葬,此后山东泗水尹家城、章丘宁家埠遗址、临沂南郊陈白庄、潍坊后埠下墓地、临淄齐故城、辛店友联等地相继发现有这一时期的瓮棺葬。2016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山东大学一起发掘的临淄粉庄墓地为山东地区最近一次大规模发掘的瓮棺葬,两家单位共发掘瓮棺葬71座,类型多种多样,成为研究山东战国秦汉瓮棺葬的标杆。

本次四合村遗址发掘的瓮棺葬与临淄粉庄墓地发掘的瓮棺葬多有相似之处。首先,瓮棺葬分布相同,均为东西方向直线排列。其次,葬具组合多有相同,如四合村遗址B型与临淄粉庄墓地乙类B型相同,均为两个灰陶筒形瓮口口相对;四合村遗址与临淄粉庄墓地二者瓦棺葬基本相同,均为数片板瓦扣合而成。虽然四合村遗址与临淄粉庄墓地发掘的瓮棺葬多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区别也比较明显。首先,二者埋葬地点不同,四合村遗址瓮棺葬处在城内,临淄粉庄墓地瓮棺葬处在临淄齐国故城外。其次,两个墓区性质不同,四合村遗址瓮棺葬均处在规划好的瓮棺葬墓区内,该墓区几乎不见其他墓葬;临淄粉庄墓地瓮棺葬为齐国故城城外墓地,瓮棺葬仅占一小部分。第三,葬具组合存在差异,四合村遗址瓮棺葬葬具组合最多的就是D型,即灰陶深腹盆盖在红陶瓮上,该组合占比约50%;临淄粉庄墓地葬具多为深腹瓮、大口釜及其二者组合。最后,四合村遗址瓮棺葬中最常见的夹滑石红陶瓮在临淄粉庄墓地几乎不见,也反映四合村遗址瓮棺葬地域特色明显。

战国秦汉时期瓮棺葬在中国虽发现数量较多,但地域分布很不均衡,此时瓮棺葬集中出土于黄河流域等北方地区,如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南部及辽宁中南部,另外长江中上游地区有少量发现,其他区域几乎不见瓮棺葬,但同时期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确多有发现。说明战国秦汉时期瓮棺葬这一葬俗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区,同处于东北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显然深受影响,这也反映当时东北亚各地区之间文化联系较为密切,因此有必要将东北亚各地区瓮棺葬放在一起综合比较研究。

(烟台市博物馆 执笔:孙兆锋)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