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返回

苏秉琦:“为历史而考古”的学科缔造人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

 

苏秉琦先生是新中国考古学的主要奠基人

考古学“中国学派”的倡导者

北京大学考古学科的创办人

 

苏秉琦先生从一处遗址、一类器物

和一种考古学文化出发开展考古学研究

他以“区系类型”为手段

以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和重建中国古史为目的

引领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面对未来”

 

他献身于“人民的事业”

缔造了“学科的荣耀”

六十年考古,著述奠学科

半世纪传薪,桃李满天下

 

 

 

吾爱吾国,救亡图存

考古之旅的开启

 

 

苏秉琦1909年出生在河北高阳

1928年中学毕业后

他不顾家人反对报考北平师范大学学习历史

决心改学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唤醒民众”

 

1934年,苏秉琦在考古先驱徐旭生的带领下

向陕西斗鸡台遗址进发

走上“六十年圆一梦”的考古之路

 

 

支撑苏秉琦考古报国的信念是郭沫若那一句

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

苏秉琦与导师远赴云南黑龙潭工作七年

潜心投入斗鸡台遗址发掘材料的整理工作

如痴似呆地摩挲每一件陶器”

最终“识破(陶鬲)这种中国文化特殊载体的基本运动规律”

 

 

 

顿    悟

从“为考古⽽考古”转变为“为历史⽽考古”

 

 

 

20世纪50年代

苏秉琦在考古界率先开始了

如何使它们成为人民的事业”的时代思考

他呼吁考古工作者不能满足和止步于提供史料

而是要在正确的史观指导下开展历史研究

 

1952年,北京大学率先成立考古专业

苏秉琦出任考古教研室主任

为北京大学考古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5

苏秉琦发表了《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

这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一篇划时代巨作

这是苏秉琦个人的“顿悟”

也是中国考古学的“顿悟”

 

 

苏秉琦三十年所悟出的正是考古学的著史之道

只有通过对不同区域古文化的分子水平研究

考古学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历史

才能真正完成从“为考古而考古”

到“为历史而考古”的升华

 

 

苏秉琦时代

区系类型理论与中国⽂明起源模式

 

1975年8月,苏秉琦重返讲台

历史在这里出现了转折

苏秉琦先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

愈发得到广大考古界同仁的支持

在他的这一理论指引下

中国考古学踏上了新的征程

 

 

苏秉琦高屋建瓴地归纳出

中国文明火花爆发的三种形式

裂变、撞击和熔合

“为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开拓了通路

一是有巨大的凝聚力

一是有无穷的创造力

再是有无限的生命力

一浪比一浪高,延绵不绝

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

我们从考古材料得出这样的认识

我们的工作是可以为振兴中华、

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的”

 

 

20世纪90年代

进入暮年的苏秉琦全身心投入到

“重建中国史前史”的大业当中

“把寻找中华古文明的民族灵魂和精神支柱

作为思考的重心”

他自述六十年圆一梦

他的毕生梦想

乃是要把考古学建设成

真正科学的、人民的事业

 

苏秉琦的一生

经历了近现代中国的沧桑巨变

苏秉琦正是将自己有限的学术生命

投入到无限的社会需求中去

才真正塑造和确立了

考古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属性

 

 

苏秉琦的一生

成就了自我

更缔造了学科

 


 

苏恺之  

苏秉琦先生长子

我父亲很郑重地跟我们家所有人都说了一句话:我的学生就是我的耳朵、我的眼睛,所以我成就了我的学生,就成就了我自己。

 

管文韬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苏公虽然与我们不属于同一时代,但他的家国情怀、他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始终影响着我们。

 

赵辉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他(苏先生)是我的导师,也是中国考古学的导师,其实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导师。

 

李伯谦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

苏先生不仅是我的老师,不仅是北京大学学生们的老师,也是全中国考古学界的老师。

 

严文明  

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他培养了中国几代的考古学人。

 

孙庆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

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得从苏秉琦教授讲起,今后中国考古学的进步只能在这位巨人止步的地方,向前走去。